“您放心,11月30号之前锁单,购置税的事儿我们给您兜着! ”这话术,最近成了不少新能源车销售的开场白。 听起来是颗定心丸,背后却是一场车企集体“钱包大出血”的豪赌。
有机构测算,光小米一家,明年可能就要为这笔补贴掏出超过20亿元。 这可不是小数目,车企为啥心甘情愿当这个“冤大头”?
答案藏在政策倒计时的滴答声里。 从2026年1月1日起,执行了整整十年的新能源汽车全额免征购置税政策就要变了,变成减半征收,而且每辆车最高减免额封顶在1.5万元。 这意味着,今年买车和明年买车,成本可能差出一大截。
简单算笔账就明白了。 一辆开票价格33.9万元的车,刚好是政策变化的一个关键分水岭。 今年买,3万元的购置税全免;明年买,只能免1.5万,剩下的一半得自己掏腰包。
要是买更贵的车,比如50万的车型,明年购置税得多花近3万元,这差价都够买个高端笔记本电脑或者奢侈品包包了。 这笔实实在在的账,消费者算得门儿清。
政策“末班车”效应立竿见影。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上半月,车市集客量比9月上半月猛增了35.4%,订单量也涨了13%。
北京某蔚来中心的销售顾问感受更直接:“政策出来后,到店咨询量增加了约40%,尤其是ES8这种高价车,下单的人明显多了。 ”
另一位原本计划明年换车的王先生,干脆在小米门店提前锁了单:“现在买能省下一万多,划算! ”
消费者抢着上车,车企更是开足马力抢订单。 小米、蔚来、理想、极氪、领克、深蓝、奇瑞、东风奕派、长安,超过20个品牌加入了这场“补贴保卫战”。
大家方案大同小异:基本都要求你在11月底前锁单,万一因为厂家生产或发运慢了,导致车子明年才开票交付,那多出来的购置税差价,车企给你补上,最高封顶1.5万元。
车企这么“大方”,背后有不得已的苦衷。 核心的问题就是,产能和交付跟不上火爆的订单。 看看小米,SU7和YU7系列的交付周期长得吓人,要30到40周。
这意味着现在下单,铁定是明年提车了。 理想i6的预计交付时间也要11到14周,同样悬。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说得直白:车企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保订单。
现在等车时间长,消费者怕赶不上免税末班车,可能转头就去买那些有现车或者交付快的品牌了。 车企只能自己掏钱“兜底”,先把客户留住。
这波抢购潮,也跟今年9月那场史上最密集的“新车上市潮”有关。 超过70款新车扎堆亮相,很多车型还处于产能爬坡阶段,交付紧张是常态。
再加上近期对轿运车超载的治理加严,新车的物流运输周期也被拉长,进一步挤压了交付时间。 有自主品牌负责人透露,仅9月就因为运输问题有一两千辆车没能按时交付。
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加大了消费者无法在年内提车的风险,让车企的“兜底”承诺变得尤为重要。
政策变动还伴随着技术门槛的提高。 2026年起,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车的纯电续航里程要求从现在的43公里大幅提升到不低于100公里。
这直接导致业内预估,约三成的插混车型可能因为不达标而不得不停产清库存。 这也促使一部分消费者赶紧抓住现有车型的购买窗口。
市场的反应是立体的。 并非所有品牌都跟风“兜底”。 一些交付能力强的车企就明确表示,因为他们提车周期短,能有现车,消费者基本都能在今年开上票,所以不需要这类方案。 这反过来也凸显出,交付能力本身,在这个政策窗口期成了一场无声的竞赛。
交银国际证券分析认为,购置税政策的变动会驱动消费者在年底前集中购车,叠加车企年末冲量的因素,预计2025年末新能源车销量仍将维持高景气。
华源证券则指出,明年开始的补贴退坡,其影响可能呈现面积广、幅度大,并且对低价车影响更显著的特点。
眼下,4S店里人头攒动,销售们的电话响个不停。 这场由政策调整引发的市场波动,正让2025年最后一个季度的车市,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和复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