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底,新能源车还能享受免征购置税的特权。明年开始,这个政策就要告一段落了。还记得去年朋友买车时,那劲头儿多大?一算账,满心欢喜地以为能省一大笔,结果现在不免觉得有点折腾。
我曾跟修理工探讨过这个事,他摇头笑:规定变了,但实际上还得看你怎么算。这话其实挺有道理。
估算一下,税率从10%降到5%(这段先按下不表)。假设买辆车30万,买一辆纯电动或插混,税负大约就是1.5万块,得按照最多减免额度来算。比起你想象中,一下交个3万4万(样本少,估算亦有限),其实也没那么‘吓人’。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自己之前在朋友圈发的照片里,那辆车的牌照隐隐约约,但我从没留意过,那个时候没想到未来政策会变化。
明年以后,只要车辆价格在30万内,缴税其实就差不多5%。超出部分,比如50万的车,还是要按照10%,但最多免1.5万。这个最高限额——我当然知道,肯定是管控豪华车租金的,毕竟谁愿意养个豪车还免税,得多亏。
我倒是好奇,为什么会定这个1.5万的限额?难道像我们平常买房,限价,房企不就得考虑市场实际需求?这其实是个压力:财政想控住优惠成本,但又不想把所有车都变成豪华车。难怪,豪车(像Model S或X)其实还算在有限范畴里。
讲到这,我心里有个疑问:既然市场上旗舰车价格普遍在40万、50万以上,那么这个最高免税额能起多大作用?可能对于入门款来说,就是个性价比加成。但对于高端用户,免税空间恐怕很有限。
我刚才翻了下京东数据,估算今年新能源车平均售价在18-22万之间(体感+样本有限),基本都在30万以下。那像我朋友那种买车预算在十几万的,税收优惠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节省。
也不光是税,买车还得考虑提车的时间成本、补贴退潮带来的价格波动。到今年夏天,我那朋友还在担心:要不要赶紧出手?毕竟明年政策变,能惠语音的窗口期只剩倒计时。
但我也在想,如果市场一直增长,未来新能源车型的价格会不会普遍飙升?毕竟,目前技术和供应链都在压榨成本,材料涨价,估算,百公里用电成本指甲缝隙里算:2-3元(这段有点大),其实比燃油车便宜多了。车企大多还在拼规模,在供应链上博弈得紧,像模仿蛋糕那样,越切越细,利润越少。
全国新能源汽车去年销量大概在1800多万辆(来源:车研所),增长势头还算猛。一个销售朋友说:今年的月销量都能上20万了,出货速度快。这个速度让我感觉市场真没死,反倒像个永不停歇的赛车。
但实际体验里,有个隐忧。你知道,渠道的销售套路经常变?某个品牌促销时,提车周期可能会拉长,材料短缺让车价在无形中上涨。你以为价格只看售价,其实成本里面还夹带着供应链影子。
我觉得,这点特别像搓麻,将场地变成房间以后,要考虑的东西多了——物流、原材、零件交付,都在无形中推高成本。就算优惠政策不变,实际提车价格或许会比我预想的高一点点。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会不会一些豪华品牌利用政策的变动,偷偷调价?毕竟,像宾利、特斯拉这样的,价格弹性很大。你心里会不会想:买不到最好的那一款,却还想避免‘好运’被抽空,哪个品牌会更夺人眼球?我觉得这其实跟市场守恒类似。
临场一个细节:原本列入预算时,刚排好贷,突然想起车子还得额外配个空气净化器、车载充电线……这都没算进去。这个额外成本让我有点烦。买车不光看车本身,后续的配件、维护和优化,都在盯着你,要保持生活质量。
我还挺想知道,未来几年,这个最高免税额度会不会调整?如果市场涨得快,政策会不会跟上而变得更宽松一些?或者像我猜测的那样,政府会逐步让这个限制变得更加灵活?
感觉这个政策的临界点,就像我们每天用的快递物流,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得看系统怎么调配。只是,车市里,政策变动的预期常常影响消费者的心态,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在犹豫,是愿意捡个漏,还是打算静等。
账算完了,真心希望未来这片红海还能留点底线,让入门级用户也能享受到实惠。最怕的还是:政策一变,价格一变,咱普通人都得跟着惊跳。
可触摸的细节?那辆刚提回家的车灯还亮着。夜色中,那一抹新鲜灯光,仿佛在提醒我:车市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你觉得,未来的路还藏着哪些潜在惊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