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您走在路上或者刷手机的时候,是不是也发现了一个现象?
咱们身边的车好像一下子都“长大”了。
尤其是那种车身长度超过五米的大块头SUV,简直就像商量好了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
从蔚来的ES8,到理想的L9,再到后来的问界M9,还有什么腾势N9、深蓝S09,个个都是威风凛凛的大家伙。
这股风潮来得又快又猛,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我们大家突然都喜欢上开大车了吗?
还是说,这背后藏着汽车厂家们一些没明说的小算盘?
其实这事儿,得从买车的人和卖车的人两头说起,是咱们的需求和厂家的生意经碰到了一起,才有了今天这个局面。
咱们先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买一辆这么大的车?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家里的需求变了。
以前,很多家庭觉得一辆普通的五座轿车或者紧凑型SUV就足够用了。
但是现在,随着二胎、三胎家庭的增多,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想带着孩子,再捎上双方父母一起出门转转,五座车就显得特别紧张。
就算是一些传统的七座车,大家也都有体会,那第三排座椅基本上就是个摆设,成年人坐进去腰酸背痛,纯粹是应急用的,时间一长谁也受不了。
现在的消费者可不这么想了,大家的要求提高了,不再是“有个座位就行”,而是追求“每个座位坐着都得舒服”。
于是,像理想L9那样主打“大六座”概念的车型就火了。
它把重点放在了第二排和第三排的乘坐体验上,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旅途中享受到像家里沙发一样的舒适感,这一下就抓住了家庭用户的核心痛点。
当车不再仅仅是个从A点到B点的工具,而是一个移动的、舒适的家庭空间时,大家自然愿意为这个“大”字买单。
解决了空间问题,下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这么大的车,开起来得多费劲、多费钱啊?
要是放在几年前,这确实是个大难题,油耗高得吓人。
但现在是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技术彻底改变了玩法。
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技术成了这些大家伙的完美解决方案。
你平时在城里上下班,就用电,又安静又省钱,几乎没什么成本。
真要跑长途回老家或者自驾游,车上的发动机就开始工作,但它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个“随车充电宝”一样给电池充电,这样一来,续航里程一下子就上去了,一千多公里轻轻松松,彻底告别了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的焦虑。
纯电动的大型SUV也没落后,随着电池技术和充电设施的进步,它们的续航里程也越来越长,很多车型的CLTC续航都超过了700公里。
再加上现在流行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像昊铂HL宣传的那样,充电五分钟就能跑三百公里,这速度跟去加油站加油也差不了多少了。
而且,车上那块大电池,在户外露营的时候还能对外放电,烧水、煮饭、看电影,让汽车有了更多生活化的用途。
再有一点,就是现在的车越来越“聪明”了。
过去很多人,尤其是新手司机或者女性用户,对开大车有种恐惧感,觉得车太大,不好操控,停车更是个噩梦。
现在,这些问题都被技术解决了。
像华为的ADS智能驾驶系统,可以帮你处理很多复杂的路况,大大减轻了驾驶疲劳。
自动泊车功能更是成了标配,你只需要按一个按钮,车就能自己找到车位并完美地停进去,比很多老司机停得都标准。
车内的360度全景影像,就像开了“上帝视角”,车身周围的任何障碍物都看得清清楚楚,彻底消除了视野盲区。
这些智能化的辅助功能,极大地降低了驾驶大车的难度,让更多人敢于尝试和选择它们。
车内也是科技感十足,好几块大屏幕,配上高通8295这样的顶级芯片,操作起来跟玩平板电脑一样流畅,导航、听歌、看视频,车里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说完了我们为什么想买,再来看看汽车厂家为什么热衷于造这些大车。
答案其实非常直接,就是因为造大车更容易赚钱。
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就曾非常坦诚地说过,在中国,造大车和造小车,在很多政策上享受的待遇是差不多的,增加的成本也有限,但是售价可以高很多,带来的毛利润自然也就高得多。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辆SUV和一辆同平台的轿车相比,可能就是底盘高了点,车壳子换了个样子,成本增加的部分可能并不算夸张。
但是,由于SUV在空间、视野和通过性上的优势,消费者普遍愿意为它支付更高的价格。
特别是当这些大型新能源SUV把目标客户瞄准了那些原本打算购买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入门车型的消费者时,优势就更明显了。
花差不多的钱,你能买到一辆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科技感更强,而且还能享受新能源牌照政策的国产大车,很多人自然会动心。
以问界M9为例,它的售价已经达到了四五十万甚至更高的区间,这在国产品牌里是相当高的定价了,但市场反响依然非常火爆。
虽然更大的车身和更大的电池确实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这种成本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它在终端售价上的上涨空间。
这中间多出来的部分,就成了车企实实在在的利润。
而且,中国消费者对“大车”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好,觉得车大就代表着气派、安全和实用。
很多家庭目前还只拥有一辆车,这辆车需要承担通勤、接送孩子、家庭出游等多种任务,一辆多功能的大型SUV无疑是“一车多用”的最佳选择。
这种独特的消费文化,也给了车企在定价时更大的底气和主导权。
当然,过去那种动辄四五十万起步的局面也在悄然改变。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供应链的完善,大型SUV的价格门槛正在不断降低。
比如深蓝S09的起售价已经进入了二十多万的区间,而乐道L90通过电池租赁的方案,更是把入门价拉到了二十万以内。
这背后是平台化生产带来的成本分摊、核心零部件(比如激光雷达、智能芯片)成本的下降,以及更灵活的销售策略。
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带着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杀入这个市场,比如吉利银河M9等车型也瞄准了20万左右的市场,可以预见,目前这种高利润的好日子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未来的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也会逐渐显现。
到那个时候,大家拼的可能就不再仅仅是尺寸和配置,而是真正的品牌价值、技术实力和用户服务了。
这股由消费者和车企共同推动的“大车热”,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汽车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