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鹏汽车因爆款车型MONA M03的低频共振问题陷入舆论漩涡,而此前小米汽车也因SU7失控事故、功率限制争议等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两起事件虽无直接关联,但共同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扩张中面临的质量与信任挑战。
一、小米风波:从事故到技术争议的连锁反应
小米汽车在2024年6月遭遇SU7失控事故,导致1死3伤,尽管官方称事故系驾驶员操作不当,但舆论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质疑持续发酵。2025年5月,SU7 Ultra又因“功率限制”和“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引发争议,例如车主需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才能解锁最大功率,被批“性能旗舰名不副实”。此外,小米汽车在供应链管理上的“深度绑定”策略(如与宁德时代共建实验室)虽缩短了研发周期,但也暴露出对汽车工业逻辑理解的偏差,例如碳纤维前舱盖设计被指仅具装饰性。
二、小鹏维权:爆款车型的质量隐忧
小鹏MONA M03自2024年8月上市后连续6个月蝉联A级纯电轿车销量榜首,成为小鹏销量逆袭的关键支柱。然而,2025年2月起,车主开始集中投诉车辆存在低频共振问题,导致车内出现压耳感、耳鸣甚至听力受损。有车主提供的医学报告显示,长期驾驶后确诊特发性耳聋。维权群人数已超200人,车质网数据显示,4月MONA M03的16起投诉中6起涉及低频共振。
此外,部分车主反映车内甲醛超标,自测结果高达1.715mg/m³(国标≤0.1mg/m³),但小鹏官方援引中汽研数据称甲醛含量仅0.019mg/m³,并建议车主通过第三方检测解决争议。第三方拆车报告显示,MONA M03车内甲醛含量为0.060mg/m³,符合国家标准,但车主自测与专业检测的差异可能源于检测方法和流程的不同。
三、问题根源:设计缺陷与行业共性挑战
1. 低频共振的技术成因:新能源汽车因无发动机噪声掩蔽,路面激励、电机电磁振动等低频噪声更易被感知。MONA M03的共振问题可能与车身固有频率(一阶扭转频率约28Hz)、轮胎滚动激励(10-30Hz)及驱动电机电磁激励(80Hz以下)耦合有关。车身结构设计缺陷(如隔音材料不足、钣金厚度不均)加剧了这一问题,例如车尾铁皮过薄导致空腔共振。
2. 质量控制与成本平衡:MONA M03作为15万级车型,为控制成本可能在看不见的部位(如隔音棉、悬置系统)缩减用料。例如,拆车发现车门内饰板未安装气压传感器,地板填充材料虽为原生发泡材质,但甲醛释放量仍高于座椅和顶棚。这种“显性配置堆料、隐性成本压缩”的策略在价格战背景下较为普遍,但也埋下质量隐患。
3. 行业共性痛点:低频共振并非小鹏独有,特斯拉Model Y、蔚来ET5等车型也曾出现类似问题。冬季续航缩水、智能驾驶功能“期货式宣传”等现象更是行业通病。例如,懂车帝测试显示,40余款新能源车在夜间低温环境下续航普遍打五折,MONA M03也在测试名单中。
四、市场影响与企业应对
1. 销量与股价波动:MONA M03的维权事件已对小鹏造成直接冲击。4月销量较3月下滑约2000辆,尽管仍维持在1.4万辆,但增速放缓。资本市场方面,阿里近期减持小鹏股票,南向资金30日内累计减持944万股,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前景的担忧。
2. 官方回应与解决方案:小鹏产品负责人杨光承认低频压耳问题“已在优化中”,但未公布具体措施。技术分析显示,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更换磁流变减振器、优化悬置系统、增加车身阻尼等。针对甲醛争议,小鹏建议车主通过第三方检测维权,但未主动召回或提供补偿。
3. 行业警示:小米与小鹏的案例凸显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张时,需平衡质量与营销。例如,小米SU7 Ultra的“流量化宣传”(如“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与实际体验的落差,以及小鹏MONA M03在销量压力下的成本妥协,均可能透支消费者信任。
五、消费者与行业的未来考量
1. 理性维权与检测:车主应通过专业机构(如具备CMA资质的检测中心)进行甲醛和振动测试,避免因家用设备误差引发争议。同时,可联合其他车主通过法律途径集体维权,推动厂商重视问题。
2. 车企的长期主义:小鹏需加快技术迭代,例如借鉴比亚迪的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提升低温性能,或引入华为的“场景库强制认证”制度增强智驾透明度。此外,建立用户共创机制(如邀请车主参与测试)可提前发现设计缺陷,避免问题集中爆发。
3. 监管与标准完善:行业亟需统一的低频噪声测试标准,以及更严格的智能驾驶功能披露规范。例如,华为联合10余家车企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已提出“技术先行、营销透明”原则,值得推广。
结语
小米与小鹏的风波,本质上是智能汽车行业在流量狂欢与技术落地碰撞下的缩影。对于消费者,需理性看待宣传数据,注重实际体验;对于车企,唯有敬畏质量、回归技术本质,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长期信任。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用户驱动”,质量与服务将成为决定企业存亡的核心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