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张美芬决定去卖车,所有人都笑她,直到她卖出第1800台

最近很有意思的一个事,在江苏南通,一个61岁的大姐,在一家新能源车4S店,常年霸榜销冠,七年卖了1800台车。

这事儿听起来像个鸡汤故事,但我看完之后,后背有点发凉。

这根本不是什么“年龄不是问题”的励志小作文,这是一个非常冰冷的产业信号,甚至可以说是对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吹牛批”大赛的一记响亮耳光。

61岁的张美芬决定去卖车,所有人都笑她,直到她卖出第1800台-有驾

我们先来做个思想实验。

你走进一家新能源车店,乌泱乌泱全是二十出头、打扮得像要去拍短视频的小年轻。

他们围着你,嘴里蹦出各种你听不懂的词:算力、激光雷达、毫秒级响应、智能座舱、OTA升级……你感觉自己不是在买车,像是在参加一场芯片发布会。

你心里发怵,这玩意儿比手机还复杂,万一坏了怎么办?

续航虚标怎么办?

那个自动驾驶会不会把我带沟里去?

你问销售,销售给你背一遍参数,然后告诉你,“哥,我们这个技术是最牛的”。

你更慌了。

这时候,旁边走过来一位61岁的大姐,相貌和蔼,像你家邻居阿姨。

她不跟你讲算力,先问你,“家里几个孩子啊?上班地方远不远?平时主要谁开?”她听完,指着一台车说,“这款后排大,放儿童座椅方便,而且我们这个是免息贷款,你家做生意,现金流重要,没必要一下子全款。”你问续航,她说,“冬天肯定打折,我跟你说实话,谁家都一样,但咱们这个电池耐用,我好多客户开几年了都没啥问题,回头我拉你进群,里面都是老车主,有啥问题随时问。”

兄弟们,如果你是那个买车的,你最后会信谁?

这个场景,就是对当前新能源车市场最精准的“祛魅”。

过去几年,整个行业都在一种工程师的狂热里飞奔。

大家比谁的屏幕大,比谁的零百加速快,比谁的雷达多。

发布会上,CEO们穿着乔布斯式的套头衫,把车夸得像是马上要飞出地球的宇宙飞船。

这套打法在早期非常有效,因为第一批吃螃蟹的,本身就是技术发烧友,是那些愿意为“黑科技”买单的极客。

他们买的是一个“科技玩具”,是朋友圈里最靓的仔。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质变。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买车的主力军,正在从“发烧友”变成“普通人”。

什么叫普通人?

就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月要还房贷,加油都要算一算的中年人;是那些对技术参数毫无兴趣,只关心这玩意儿“靠不靠谱、省不省钱、好不好用”的家庭用户。

对于这群人来说,你嘴里的“技术壁垒”,在他们耳朵里就是“维修壁垒”。

你说的“智能座舱”,他们想的是“会不会死机”。

你吹的“自动驾驶”,他们怕的是“自动寻死”。

在这个阶段,消费者最大的痛点,已经不是“不够智能”,而是“信息过载”和“信任缺失”。

61岁的张美芬决定去卖车,所有人都笑她,直到她卖出第1800台-有驾

这时候,张美芬大姐这样的销售,就成了一种“硬通货”。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信用背书。

她的年龄和阅历,让她天然地和普通消费者站在了一起。

她不跟你谈那些虚头巴脑的未来科技,她只跟你聊眼前的生活。

她卖的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我懂你,我帮你选,出问题我帮你解决”的承诺。

这在商业上叫什么?

叫“降低客户的决策成本”。

当一个产品过于复杂,技术迭代过快时,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就成了最重要的购买理由。

本质来看,这位61岁的销冠,不是在卖车,她是在卖一种稀缺资源——确定性。

这个逻辑比较硬。

我们再往深了想一层,这个现象暴露了新能源车企一个巨大的、正在浮出水面的“草台班子”软肋。

过去,车企们认为,渠道就是把车摆进展厅,再找些年轻销售来背话术。

他们把钱和精力都花在了研发和营销上,疯狂地建工厂、开新车、请明星。

但他们恰恰忽略了“最后一公里”——那个真正面对客户、完成交易的“人”。

所有2B的生意,最终都要靠关系和信任。

而现在的新能源车,由于其复杂性,其销售模式正在无限趋近于2B的逻辑。

客户买的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快消品,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服务和信任关系的耐用消费品。

这就意味着,那个站在展厅里的销售,他/她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甚至是产品最重要的“用户界面”。

零跑这家公司,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们最强的“护城河”,不是那个工程师老板,不是自研的芯片,而是在南通卖车的张美芬大姐。

因为技术可以被追赶,价格可以被击穿,唯独这种由无数个“张美芬”建立起来的、扎根在三四线城市的“信任网络”,是最难被复制的。

当竞争对手还在一级市场卷发布会PPT的时候,人家已经悄悄把“根据地”建到了你的客户家里。

所以,别再拿这个事当什么励志鸡汤了。

这是一个冰冷刺骨的商业案例。

它告诉所有还在天上飞的车企大佬们:别再自嗨了,赶紧下来看看你的客户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你们的战争,可能最终不是在研发中心分出胜负,而是在无数个南通这样的城市的4S店里,由无数个像张美芬大姐这样的“扫地僧”来决定结局。

说到底,再智能的AI,也算不清人心的账。

我们这些搞投资的,天天看K线,最后发现还不如去跟大妈聊家常,你说这事儿找谁说理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