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18小时锁单24万台……小米YU7的这一系列数字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
“YU7发布会前,一个月卖五台;发布会后,每天就可以卖两台。”一位广州小米汽车销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YU7发布会当晚,他所在门店的销冠一个人卖出了超八十台,他个人卖出了二十多台。
但狂欢背后,标准版长达57周、Max版最快33周的交付周期,已突破行业警戒线。产能不足的问题成为了小米汽车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这一短板也正被友商们精准狙击。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智己、蔚来、极氪、智界、阿维塔等品牌均已启动“截胡”策略。
在电动汽车市场,能否从概念有效过渡到大规模生产,是衡量新进入者市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小米汽车在踏入汽车行业的首年,仅用9个月时间便交付了13.5万辆新车,这一成绩无疑相当亮眼。然而,与车主们的热切期盼相比,小米汽车的产能仍需艰难爬坡。
漫长的等待期,为友商创造“截胡”机会
其实早在一年前,小米SU7发布之后,就有媒体报道称“购买任意一款智界S7,付完尾款将直接在车价上抵扣小米SU7锁单不可退的5000元定金”。在该消息传出的当天下午,雷军便在微博上发文回应:“目前小米SU7的产能和交付速度正在快速提升,如果用户实在着急购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都不错,比如,智界S7、蔚来ET5、小鹏P7系列等。”
产能困局:24万订单,透支二期工厂产能
如今,小米汽车似乎正在经历一场类似于当年特斯拉所面临的 “产能地狱”。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YU7在一小时内便收获了28.9万份订单,在发布后的18小时内就收到了24万份锁定订单,基本售罄了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直至2027年初的全部产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