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再引安全拷问,车门难开与电池起火背后,新能源汽车安全如何落地?

10月13日凌晨3点16分,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一辆小米SU7 Ultra在碰撞后燃起大火,最终导致驾驶员不幸遇难。

小米SU7事故再引安全拷问,车门难开与电池起火背后,新能源汽车安全如何落地?-有驾
图片

网络流传视频显示,车辆碰撞后发生起火自燃。现场目击者称,多名路人尝试施救,但无法从外部打开车门,最终火势迅速蔓延,整车被火焰吞噬。

也刚好就在2025年10月13日,为适配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需求,进一步筑牢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公告,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征求意见稿)》《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审查要求(征求意见稿)》及《关于修改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这份征求意见稿直指智能汽车安全问题,全面提高了企业智能化、网联化相关能力要求和生产准入门槛。

小米SU7事故再引安全拷问,车门难开与电池起火背后,新能源汽车安全如何落地?-有驾
图片

成都车祸:细节与救援困境

据警方通报,事发时当事人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车辆与前方车辆发生碰撞后越过绿化带并起火。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故中,外部人员难以开启车门,延误了救援时间。

小米SU7事故再引安全拷问,车门难开与电池起火背后,新能源汽车安全如何落地?-有驾
Image

这已不是小米SU7首次卷入致命的交通事故,今年3月,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SU7撞上道路施工封闭车道的路障起火,当时舆论关注的角度普遍集中在辅助驾驶系统是否可靠的争议度上。

然而,两起致命的交通事故似乎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碰撞—车门无法打开—救援受阻”。短短半年内,相似的情节再度上演,这已超越单一品牌问题,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共同面临的安全挑战: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筑牢安全的基石。

小米SU7事故再引安全拷问,车门难开与电池起火背后,新能源汽车安全如何落地?-有驾
图片

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

本次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被指影响了外部救援。据部分专业分析,小米SU7采用的电控式门把手缺乏独立机械解锁结构,在车辆断电情况下难以从外部开启。

小米汽车官方客服的说明是,当车辆接收到碰撞信号后,会自动触发整车解锁,理论上可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然而,在实际严重碰撞中,车门结构可能因巨大冲击力而变形,这或是导致机械门把手也无法打开的根本原因。

相关测试数据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中,车门开启成功率显著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今年9月,工信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要求车门应配置机械释放功能,并设定操作空间标准,该标准预计于2027年正式实施。

小米SU7事故再引安全拷问,车门难开与电池起火背后,新能源汽车安全如何落地?-有驾
图片

电池安全:技术承诺与现实落差

小米汽车曾在技术发布会上强调其电池系统的安全设计,包括电芯倒置与多层隔热防护,旨在确保热失控时火焰向下排出,保障乘员舱安全。

然而,在此次事故中,车辆在碰撞后仍出现起火。目击者称,在救援过程中火势突然加剧,可能与锂电池热失控相关。

目前的液态锂电池在遭受严重碰撞时,内部的隔膜极易破裂,从而引发短路和热失控,导致迅速燃烧甚至爆炸。实验室的测试条件与真实道路上的复杂撞击存在差距,这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技术挑战。

根据计划,2026年7月起,我国将实施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进一步强化对电池热扩散等安全性能的规范。

小米SU7事故再引安全拷问,车门难开与电池起火背后,新能源汽车安全如何落地?-有驾
图片

工信部新政:提高门槛与筑牢底线

就在小米SU7事故发生的同一天,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了新的审查要求征求意见稿。这些修订旨在全面提高企业智能化、网联化相关能力要求和生产准入门槛。

《企业审查要求》明确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通用要求以及相关企业软件升级、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能力要求,切实强化企业产品安全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

《产品审查要求》则通过引入可靠性等涉及车辆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进一步筑牢车辆安全底线。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使得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选择通过压缩研发周期、降低零部件采购价格等措施加快产品迭代、压缩成本。“这可能导致产品安全质量、售后服务难以有效保障,不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米SU7事故再引安全拷问,车门难开与电池起火背后,新能源汽车安全如何落地?-有驾
图片

行业影响:从技术竞赛回归安全本质

小米SU7的这起事故与工信部的新规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时间呼应,揭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追求技术噱头到回归安全本质的转变趋势。

今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已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要求》禁止了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并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配置机械释放功能,并确保操作空间不小于60mm20mm25mm,以提升事故救援安全性和可靠性。

该标准建议计划于2027年1月1日实施。

同样,2026年7月1日起,中国将实施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重点强化电池安全标准,新增多项测试要求,包括热扩散测试。

截至发稿时,小米官方仍未就此事发布正式声明。而工信部的新规已在路上,即将引领整个行业走向更高安全标准的发展道路。

车辆智能化不可逆转,但安全始终应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基石。当一辆价值不菲的新能源汽车在事故后变成无法打开的“铁棺材”,再先进的智能化功能都失去了意义。

工信部新规传递的信号十分明确:中国的汽车产业,既要拥抱未来,也要守住安全的底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