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浏览2025年上海车展各品牌展台之后,看到的不仅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车;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个趋同设计和存在的问题,展台上的车辆不论是量产车还是概念车,车辆基本都在使用贯通式日间行车灯、尾灯,以及动态流水式转向灯;部分车辆还使用了可编程(改变图案)的尾灯甚至前照灯,科技感十足。
笔者在开车的时候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
假设进入左转车道并且需要等待绿灯通行,转向灯是不会先行打开的;如果是在第一位则会在进入待转区才会打开转向灯提醒,如果是在后方按照顺序排队等待通行的话,一般就不会打开转向灯了。
这不是为了“省电”而养成的习惯,相信心细的司机已经懂得其中的道理。
用四个字概括:灯太亮了!
在新能源汽车里可以找到许许多多采用动态流水式转向灯的车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车的转向灯亮度都很高;即便是打开前照灯的夜间模式,灯光持续的频闪也会令人眼睛疲劳。在日常用车过程中每每被这样的转向灯困扰,于是才养成了上述使用转向灯的习惯;个人主观上的观点是这些灯已经造成光污染问题,客观上已经成为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之一。
可是现在的智能汽车为了体现出车辆的智能化,抑或者说有些车企面对车辆驱动系统、智能系统和外观内饰设计的同质化而不得不刻意打造差异,其往往会在车辆灯光上做文章。
智能汽车普及初期采用最多的是动态流水式转向灯,之后开始普及应用贯通式尾灯,近期开始流行贯通式日间行车灯;这些尺寸硕大的灯组或灯带也存在亮度过高的情况,在车流之中难免会给前、后车司机造成困扰。
同时有一些车辆采用的可编程灯光虽然普遍没有亮度过高的缺点,可是动态式的贯通尾灯或可以改为各种图案的灯光,其客观上也会造成其他司机的困扰;直白来说则是难免会让其他司机分神,对于行车安全是有影响的。
参考标准和设计思路
汽车灯光的标准应当参考《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 4785-2019,能够上市销售的汽车显然是符合标准的。
但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大量的汽车停车状态下变换着各种各样的灯光,作为车流中的交通参与者如果说完全不被困扰应当是不客观的;俯瞰之下更是有明显的不适感。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应当考虑到这些灯光除了炫酷以外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对其他司机的影响、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影响、在居住区对于居民的影响,以及在户外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重点:
汽车光污染不只是在车外,车内同样存在!
智能汽车的大屏幕本就属于一个光污染源,在夜间行车的时候,屏幕很有可能反射在前挡风玻璃或者侧窗玻璃上,从而影响司机对于前方路况和后视镜的观察。而现在的智能汽车为了炫酷而大量使用屏幕,再加上复杂且面积较大的氛围灯,驾驶这样的汽车在夜间行车对于一部分司机而言几乎是煎熬。
这样的汽车内置灯光的设计合理性是值得质疑的,但是却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关注过车内灯光与行车安全问题。
并且汽车消费者的审美水平不尽相同,大道至简,简约才能不简单;有些浮夸的设计仅适合主流车,中、高端汽车的设计应当有完全不同的思路。
自主品牌也应当思考“一窝蜂”的后果,纵观上海车展的展台,国产新能源汽车不是在拼马力就是在拼灯光;当然之前是要拼智驾的,只是现在面对新规不得不收敛。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令人尴尬的,最离谱的是在某电动汽车的Ultra版本使用黄金车标之后,本次车展出现了其他使用黄金材质车标的车辆。
想象力竟如此匮乏。
此类品牌何以形成文化。
所以“一窝蜂”的追逐同一个设计思路是不对的,每个品牌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理念,产品也应当有属于品牌的设计语言。反之,打造出高度趋同的车辆依然无法提升产品竞争力,最终只能用一些浮夸的设计元素;而到了这种程度的时候,即便是设计师也不会考虑到光污染等问题。
这样的汽车产品很难走得足够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