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神车”五菱渐被抛弃,是品质不行,还是没穷人了?
当五菱宏光Mini EV的月销量从巅峰的55.4万辆滑落到如今的几千台。当街头巷尾的“秋名山神车”逐渐被比亚迪海鸥、吉利熊猫取代。我们不得不问。那个曾经说“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品牌。怎么了?
它真的被人民抛弃了吗?还是人民变了?
五菱之光。五菱宏光。这些名字曾是街头最熟悉的背影。拉货。载人。赶集。搬家。它不说话。但承载了无数小生意人的清晨与黄昏。它没有B柱。没有ESP。甚至没有空调——但有空间。有皮实。有价格。三万块。一辆车。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生计方式。
可现在。三万块还能买到什么?一辆电动车。但可能连快充都没有。电池是磷酸铁锂。但寿命?衰减?没人敢打包票。车规级芯片?不存在的。为了把价格压到极致。五菱用的是商用级零件。充电器。轴承。控制器。能用就行。至于五年后?十年后?那不是它的任务。
消费者开始怀疑了。怀疑这台“神车”的可靠性。怀疑它是不是只是个“代步玩具”。不是“交通工具”。
于是口碑开始崩塌。不是一夜之间。而是像漏水的屋顶。一滴一滴。最终浸透天花板。Mini EV的故障率。续航虚标。充电慢。冬天缩电一半。夏天开空调掉电飞快。这些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响。
而市场。早已不是当年的市场。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5%。每卖出三辆车。就有一辆是电动的。消费者不再只看价格。他们看智能。看颜值。看品牌。看服务。看补能网络。
吉利有熊猫mini。带快充。带无感启动。带萌系设计。奇瑞有小蚂蚁。全铝车身。续航扎实。零跑有T03。空间越级。配置拉满。长安有Lumin。圆润可爱。女性用户一眼心动。
它们都来了。都卖三到五万。都比Mini EV“高级”。哪怕只是看起来高级。
五菱怎么办?它试图向上。推出五菱星辰混动版。售价9.98万起。A级SUV。混动系统。空间不错。配置尚可。月销量最高冲到8000台。然后呢?迅速跌到两三千。而同期的比亚迪元PLUS。售价更高。空间更小。却月销破万。稳定在1.5万辆以上。
为什么?品牌力。三个字。沉重如山。
在消费者心里。五菱=面包车。五菱=商用。五菱=“我买不起别的才选它”。你花十万买五菱。别人会问:为什么不买比亚迪?不买吉利?不买长安?
品牌认知的鸿沟。比技术差距更难跨越。
宝骏的失败就是前车之鉴。曾经的宝骏730。MPV市场的王者。月销5万辆的神话。如今呢?几乎无人提及。因为它也困在了“性价比陷阱”里。一旦性价比不再绝对领先。品牌又撑不起溢价。结局注定是下滑。
五菱也在滑向这个深渊。它想做高端。推出五菱Air ev。面向海外。设计不错。但国内反响平平。它想玩情怀。搞联名。出马卡龙版。少女粉。奶油白。可这些能打动年轻人吗?
年轻人要的是什么?是智能座舱。是L2辅助驾驶。是OTA升级。是品牌社交属性。是“我开这车不丢面子”。而五菱给的。还是“实用”。还是“便宜”。还是“能拉货”。
时代变了。穷人还在。但“穷人”的定义变了。十年前。能拥有一辆车就是富裕。今天。一辆车是生活方式的延伸。是身份的表达。是科技的终端。
五菱没跟上。它的产品思维还停留在“功能满足”。而市场已经进入“情感满足”阶段。
更致命的是。比亚迪把秦PLUS DM-i的价格打到7.98万。直接杀入五菱的传统腹地。8万以内。你能买到混动A级轿车。油耗3L/100km。有品牌。有技术。有口碑。谁还去选一辆续航120km、不敢上高速的Mini EV?
挤压。全方位的挤压。向上。品牌立不住。向下。竞品更“香”。中间。被比亚迪腰斩。
五菱的困境。是所有“性价比起家”品牌的宿命吗?奇瑞?长安?吉利?它们也曾低价。但通过技术积累。品牌运营。逐步摆脱了“廉价”标签。
五菱有这个能力吗?它有上汽背景。有研发团队。有生产体系。但它缺的是——时间。和方向。
它还在用“人民”当口号。但“人民”已经不需要一辆只能代步的车了。人民需要的是安全。是品质。是尊严。是未来。
五菱能给吗?当它还在为省下一颗芯片的成本而牺牲可靠性时。答案或许已经写在销量曲线上。
那个曾经真正理解人民的品牌。是不是真的走丢了?还是说。人民早已不是从前的人民?
我们怀念的。是那辆能拉货、能跑山路、能修三次还能上路的宏光。还是那个“为人民造车”的初心?
也许。问题不在于五菱被抛弃。而在于。它忘了人民也在成长。而成长。从不回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