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顶级的跑车制造商法拉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这个决定在全球车迷和车主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这家以性能和设计闻名于世、向来高傲的意大利品牌,公开承认其在近几年的一个重要设计方向上犯了错误,并且正在积极改正。
这个错误,就是用充满科技感的触控按键,取代了方向盘上传统的物理按键。
法拉利此举,无异于向外界宣告:有时候,最前沿的技术并不等同于最好的用户体验。
这件事的起因,要从几年前说起。
当时,整个消费电子领域都被智能手机的触摸屏革命席卷,那种光滑、简洁、指尖滑动的交互方式,被普遍认为是未来的象征。
法拉利作为汽车界的潮流引领者,自然不甘落后。
在其产品开发团队看来,为旗下的超级跑车配备最先进的技术,是品牌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于是,在一个以追求极致性能为目标的项目,也就是旗舰车型SF90的开发过程中,一个大胆的想法被付诸实践。
法拉利的商务负责人恩里科·加列拉后来解释说,工程师们的初衷是想创造出反应最快的操作界面,他们从智能手机的快速触摸响应中获得了灵感,认为将这种技术应用到方向盘上,能让驾驶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车辆设置,从而更专注于驾驶。
紧接着,这个被视为“极具创新性”的设计,便开始陆续出现在法拉利的新车型上,从SF90到后来的Roma跑车,再到296 GTB,触控式多功能方向盘几乎成了新一代法拉利的标志。
从表面上看,这确实让驾驶舱显得更加简洁和富有科技感,光滑的方向盘中央区域,只有在车辆启动时才会亮起一个个虚拟的图标。
然而,当车主们真正坐进驾驶舱,握住方向盘在路上飞驰时,问题开始暴露无遗。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位车主正驾驶着他的法拉利在公路上行驶,或许还戴着专业的驾驶手套。
他想在不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凭感觉调整一下车辆的驾驶模式或者切换一首歌曲。
在过去,他只需要用拇指轻轻一摸,就能找到那个带有独特形状和质感的物理按键,随着一声清脆的“咔哒”声,操作就完成了,整个过程眼睛完全不需要离开前方的道路。
可现在,他面对的是一片光滑的平面,手上没有那种按下去的踏实感觉。
他必须用眼角的余光,甚至是低下头去看一眼方向盘,确认自己的手指是否点在了正确的图标上,以及系统是否真的做出了反应。
这种操作上的不确定性,在高速驾驶时尤其令人分心,甚至可以说是危险的。
大量的抱怨和负面反馈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涌向法拉利总部。
车主们普遍认为,这种设计在日常使用中非常不便,尤其是在需要快速盲操作的驾驶情境下。
法拉利产品开发主管吉安马里亚·富尔根齐在后来的采访中,非常坦诚地总结了这个问题:“当你使用它时,你同时也在驾车,最终的结果与我们‘眼睛看着路、手放在方向盘上’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客户不得不低头看方向盘。”这句简单直白的话,点明了触控按键在驾驶场景下的根本性缺陷——它牺牲了驾驶中最宝贵的安全性和直观性,去换取一种看似前卫的科技感。
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户不满,法拉利最终决定悬崖勒马。
在最新发布的Roma继任车型Amalfi上,人们惊喜地发现,那个熟悉又好用的、带有实体物理按键的多功能方向盘又回来了。
这不仅仅是单个车型的改变,法拉利官方明确表示,这一回归物理按键的设计,将在未来所有投放市场的新产品中全面部署。
这标志着法拉利正式告别了自己在人机交互上的一次“失败的实验”。
更值得称道的是,法拉利并没有忘记那些已经购买了带有触控方向盘车型的老车主。
他们推出了一个相当人性化的“回滚”升级方案。
车主们可以将车辆开到所在地的授权经销商处,由技术人员将方向盘中心区域的触控部件,更换为全新的物理按键部件,整个过程不需要更换方向盘总成,更不用大费周章地将车辆送回意大利马拉内罗的工厂。
这表明法拉利愿意为自己的决策失误买单,尽力弥补给客户带来的不便。
实际上,被这种“高级感”所困扰的,并非只有法拉利一家。
德国的大众汽车集团也曾在其ID.系列电动车上大力推行触控按键和触摸滑条,结果同样招致了全球用户铺天盖地的批评,最终大众新任高管也公开承认这是一个错误,并承诺在后续车型中改回物理按键。
这些国际大厂的集体“回头”,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汽车智能化这个赛道上,一些中国品牌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更深刻、更贴近用户的理解。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的汽车市场,会发现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思路要灵活和务实得多。
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将“科技感”等同于“去物理化”。
相反,他们从一开始就大力发展另一条更符合驾驶直觉的交互路径——语音控制。
如今,在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里,一句“你好,小理”或者“Hi, NOMI”,你就可以完成开关车窗、调节空调温度、设置导航、播放音乐等绝大多数操作,这真正做到了“动口不动手”,在安全性上远胜于任何需要低头寻找的触控按键。
同时,中国品牌也并非一刀切地取消所有物理按键。
他们很清楚,哪些功能是最高频、最关键、必须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瞬间触发的。
因此,像危险警报灯(双闪)、一键除雾、挡位选择等核心安全功能,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保留为最可靠的物理实体形式。
而那些相对复杂、通常在停车状态下才会进行的深度设置,则被集成到中控大屏里,通过清晰的界面和强大的语音助手来辅助完成。
这种“软硬结合、分工明确”的设计哲学,才是真正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出发的智能化,而不是为了科技而科技。
所以,法拉利这次从触控回归物理按键,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品牌的设计纠偏,更是给整个行业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它告诉所有汽车制造商,技术创新必须以人为本,任何脱离了安全、便捷、可靠这些基本原则的“炫技”,最终都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在追求未来驾驶体验的道路上,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不是成为人的负担,或许那些更懂得用户、更接地气的中国品牌,已经给出了一个值得参考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