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看到新出的那款车广告,突然想:今年估摸着全国汽车销售会突破3千万大关(估算/体感),毕竟疫情后消费回暖,新能源占比涨了个快,小区里每天都能遇到几辆新车。排第一的还是紧凑型和SUV,价格区间平均都在10万到20万左右。哪怕有人说买车不就为了出行方便吗,我觉得不少人背后还是看了个面子、硬核空间和油耗的实际表现。
有天中午,同事打趣说:这车多少钱?我觉得,我可能会选别的。我笑了:其实在这个价位段,车都差不多的,但细节就反映出真本事。来猜一个:这车的油耗大概在6-8升/百公里,这个区间的车型脑袋里基本都有个模糊的估算(样本少、体感)。
前段时间我还看了一个小调研,小区业主反映,买车最看重东西是什么?答案大致是:空间大、油耗低、保养便宜。比起厂家吹的创新技术,我觉得,最终还是日常用得上的油门顺手,空间够用。不同的车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真能影响实际体验。比如我朋友刚换的那款紧凑SUV,后排座椅一放倒,放个自行车跟放杂物一样直观,空间利用率高出一截。
我还记得,之前跑了家零部件供应商,老板说:其实我们最怕的就是料供应卡住,然后车企那个样子大出血。供应链的博弈,实际就像店铺里买菜——你不想那一批菜炒到一半没菜了,想想就头疼。每次听到这里,心里就暗想,研发端花那么多精力搞新技术,供应端的连续缺料就像泡面盖子随时会弹开——你说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瓶颈。
这个行业有点奇怪,个别细节反映出车辆科技的门槛其实没那么高。最近试驾某新车,发现它的电子助力转向挺硬,操作其实挺细腻——我猜这部分硬件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电动伺服,建造得像个摇杆,其实实现很简单(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制造工艺却比想的复杂太多。难道这也是所谓技术门槛,其实很低,转个弯就知道了。
我一开始还想,能不能用手机买车那个流程简化点,好像也是趋势。可是想想,又有点担心,毕竟随便点点就交钱,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我觉得目前这个行业,最忌讳的就是套路,毕竟帮别人做事成功的秘诀就是让需求变成惯(但这话我也没细想过)。这让我思考:究竟是人性决定了复杂度,还是技术真就是那样装出来的?
讲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些老编辑跟我说的:其实很多车的差别,明明说费劲的,就是细节。某些配置,买家根本用不上,但市场偏偏就喜欢看那个摆设。这让我想,很多消费者其实并不在意有没有哪颗芯片能比别人快0.01秒,他们更想的是——开的时候有没有种顺畅的感觉。
说到顺畅,我就在路上试了一辆全新国产品牌的车,搭载了个所谓智能辅助。说实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型号的辅助使用频率不高,偶尔会提示我左转提前200米,但我跑了几只红绿灯,几次试图用它跟自动泊车对话,一下子就让我觉得,有的技术是挂的,看起来像科技,用起来其实手动操作更方便(这段潜意识里觉得厂商可能还在磨合阶段,标配上这个其实还没那种成熟的感觉呢)。
我还想知道,随着新部门发文以后,所有车企是不是都得紧锣密鼓调动供应链,使得零部件交付更快?我猜,未来是不是会像买菜一样,提前一周预约,然后一堆货车每天排队送货上门?这也是个很玄的想法,毕竟物流不就是流水线的升级嘛——但也许,最终还是要看那些后端的人怎么协调。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如果供应链上出现较大变数,车价会不会反而涨?还是说,大家伙会更拼命降价,用更便宜的零件来维持利润?这个真难猜。毕竟,车企利润空间一直在变,从十年前的几千元,到现在的几百元。
我心里又开始琢磨,买车的心理其实很奇怪,真有很大部分人,像我认识的一个女朋友,她说主要考虑好看,不出错。那看似简单,其实里头藏着太多怕再出什么问题,能保证不会出错的心理。比如空间、油耗,都是理性指标;但外观?那是安全感的来源。
顺带一提,销售跟我抱怨过:有时候顾客就是喜欢新鲜,买车让他们觉得自己走在潮头上,但最后用得多还是那个老套路。会不会未来车变得更像手机,每半年换个新版本,其实质量没怎么变,虚实之间,玩家其实都心知肚明。
对了,偶尔我会偷偷猜测,或许未来车的智能水平会让驾驶变得像乘坐公共交通那么轻松。但这又让我觉得太遥远,毕竟,算个临场小计算,把安全系数调个百分比,现在的自动驾驶成本大概是每公里0.2-0.3元,油耗就不用多说,保持在6升/百公里,油钱每百公里也就3、4块(估算/样本有限)。问题是,哪些功能能真正落地,还是那句话:技术巧妙,但用得顺手,才算实打实。
人们都说车就是个移动的家,我倒觉得,车的未来其实藏在小细节里。你坐在车里的一瞬间,门关不关的声音、空调的气流方向、座椅的材质,那些微小的感受,才最能打动人。
这份业界的变迁,谁又能说得清楚,到底未来会怎样?我很想知道:你最在意车里的哪个小细节?可能它比所谓的性能参数更真切一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