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在4S店试驾了刚上市的长安第四代CS55PLUS,那个感觉真不赖,特别是坐进零重力座椅的那一刻,别说,我确实觉得腰背都放松不少。试驾前,销售跟我啰嗦了半天,说这次新搭载的蓝鲸1.5T引擎,扭矩特别大,油耗还能控制到看着就心动的程度。我心里琢磨:别只看数据,这发动机要做到续航能破千,其实不是简单的硬拼排量和高压直喷这么单一的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细节很有讲究。比如说,那块14.6英寸的大屏,反应超快,滑动几下几乎没有卡顿。这中控其实用料不用多说,感觉比我去年试的其他家自主品牌还要顺。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难得自问,这技术难不难?还是说,厂家就是靠4核调教+系统优化玩出来的?不过我觉得这其实也不重要,关键是用得顺手。
一开始我还以为,长安的套路大概跟其他品牌一样:拼配置,硬件堆料,结果不出意料,反倒把内在体验做得比老款好多了。空间变得更大了,尤其后排,腿都能伸直了,估算一下,坐3个大人都不挤(样本少,体感估算)。和哈弗H6、吉利博越L比起来,差距到底在哪?我个人觉得,差异主要在用料打拼的细节。哈弗H6用的内饰软包比长安稍微精细点,但长安那套零重力座椅更迎合年轻人的新颖需求。
说到智能配置,这次CS55PLUS的自动变道、避让大车、遥控泊车这些功能,其实在竞品中也能找到相似的标配。但我总觉得,咱们跟智驾真正的陪伴感还差一口气。就像我朋友说,他用车的目的其实就是,不想每天琢磨怎么操作,省心本身才值钱。说到这里,我又在想:未来的智驾,是不是可能会学会每个人的小惯?哎,临场小计算:开这个车的成本,油钱大概每百公里7块(粗算,6.9元/升,油耗估12L/百公里),也算是个亲民价。
我试着注意了点微小细节,比如方向盘握感,材料感觉挺细腻,没有廉价塑料刺鼻味。还记得我去年的某款车,塑料感太差,导致开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细节的差异,有时候才是门槛——用料、做工,才是看得见的实在。
今天我还遇到一个修车工,他说这次蓝鲸1.5T的发动机换了个新钛合金小活塞,听起来很厉害,但我觉得,他可能也不太懂技术,毕竟可能只是听说的。说到这,我又在想,供应链里到底哪个环节多花了心思?是不是压板机械的调校?或者,滤清器换了个新材料?都可能是用生活惯倒推来的创业点。我觉得,厂家就像拼拼图,不断优化每个碎块,最终拼出一台全家都满意的车。
有趣的是,刚才我在车内的多功能按钮旁,找到一个很隐形的按键,居然是用来调节座椅记忆的。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买车的人,最在意的其实还是那一点点细节——比如一按就记忆的座椅,是不是每次调完,都能找到自己惯的位置?这其实很难标准化,厂商能做的,也就是尽量让操作更顺手。对了,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配置其实很看心情——又不是每次都用?反正我就喜欢那种用得顺手的感觉。
不瞒你说,有时候觉得买车像买衣服:是不是花大价钱,舒适度和用料就一定匹配?其实不一定。这个价位,能做到坐进去,觉得值就挺不赖的。一些细节,比如门板的软包、异响控制,可能都没那么爆炸,但却直接影响心情。相比之下,我觉得,长安这次在家庭用户角度,强调空间和智能,倒真不是随便说说。
我还记得一位朋友说,他的妻子最看重车里能把妹的功能。家庭用车,每一项都是鸡肋——比如那些多余的娱乐按钮,偶尔会让人觉得多嘴多舌。但空气净化、座椅通风、智能导航,这些真能省事。不知道你们家用车,也是这样看待实用的吗?我总觉得,技术最重要的还是用得上。
咱们又跳回来:这次新车如果价格能拉到12万左右,我觉得热度还是很高的。反正我心里估算,续航打满1000公里,心里就更踏实了。毕竟,要是能跑得远,意味着去郊区、带娃出行都不成问题,省掉不少焦虑。
说到这,我突然又想,不会厂家其实在偷偷调校续航策略,把里程数定得略高一些,毕竟车企也是想在市场上站得稳,谁都知道,消费者最怕的,不是新鲜感,而是跑不动。而且,这也是一种心理战术,让买家觉得我这个车能随便跑。
我没有想过的,可能是……家用车的可能会偏向个性化定制。就像手机一样,随时调节屏幕亮度、音效、座椅硬度。这倒也合理:每个人的体验需求都不一样,厂家只要把基础打牢,剩下的靠配置调节去讲故事。
好了,说这么多,我还是觉得,车子最后还是一台生活助手而不是豪华秀场。你说,它会不会越来越智能到打怪那样?还是,只是个会开会、会聊天、会陪跑的小伙伴?我得去想想了。顺便看看,副驾驶那零重力座椅还能不能让我老婆在上下班的短途中多睡会儿……
其实这就像买鞋一样,最在意的还是穿着舒服,技术赋能,也就只是一层糖衣。你说,这辆CS55PLUS未来还能在市场站多久?或者,小细节是不是才要永远留在心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