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卷到尘埃里的车,摆渡到欧洲后,居然能摇身一变成“金凤凰”,卖出四十多万的天价。领克08 EM-P远征欧罗巴,还号称纯电续航能飙到200公里以上,成了那边插混阵营里的“独一份”,这桩买卖细究起来,颇有些意味深长。
先掂量掂量这码洋。四十多万软妹币,在欧洲腹地能盘下啥?顶多是BBA的入门款,或者换个牌子,能摸到更高级别的车型。可领克08 EM-P凭啥敢叫这个价?超长续航铁定是杀手锏。老外对环保格外上心,城市又袖珍,纯电续航里程自然是越多越好。200公里打底,意味着日常溜达基本告别烧油,这诱惑力杠杠的。当然,哈曼卡顿的“天籁之音”,还有座椅加热通风按摩这些“奢享套餐”,也是锦上添花,谁又会拒绝舒适呢?
但疑问也冒出来了,为啥咱们自家产的车,就能在欧洲那边身价倍增,捞到“超额利润”?一种说法是,国内市场已经杀红了眼。各路车企拼命压价,恨不得把成本刨到地心,才能勉强混口饭吃。内卷到极致,好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另一种解读,是欧洲市场的门槛忒高。各种排放标准、安全规程,直接把一大票车企拒之门外。能闯进去的,自然能坐享一定的“市场红利”。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汽车工业扬眉吐气的信号,是国货走向世界的华彩乐章。这话不假,但也得保持几分清醒。领克在欧洲能站稳脚跟,一方面靠的是过硬的产品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吉利集团在欧洲多年的苦心经营。更关键的是,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高,政策扶持力度大。
不过,一些潜在的隐忧也得提个醒。欧洲市场的竞争同样白热化,老牌汽车巨头也在加速转型,摩拳擦掌地推出自家的新能源战车。而且,欧洲消费者对汽车的品牌黏性很高,想要动摇他们的固有认知,可不是件容易事。再者,地缘政治的风险也是一颗定时炸弹。
领克08 EM-P的“高价出海”,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忖。我们常常把国内市场奉为圭臬,但实际上,海外市场同样蕴藏着无限可能。当我们把视野拓宽,也许就能挖掘到更大的金矿。
当然,这绝不是让我们盲目乐观。中国汽车想要真正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在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售后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毕竟,价格只是敲门砖,真正的底气,还得靠硬实力说话。
回想起早些年,国内消费者还对“洋货”趋之若鹜,总觉得国外的月亮格外皎洁。如今,中国制造的汽车也能远销欧洲,而且卖出高价,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蜕变。但这种蜕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汽车人的呕心沥血和砥砺前行。
所以,与其沉浸在短暂的欢呼声中,不如静下心来,把产品打磨好,把服务做到极致,把品牌擦亮。当我们真正拥有了无可匹敌的实力,才能在全球市场赢得尊重,才能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品质的代名词。就像领克08 EM-P一样,用实力为自己正名,而不是仅仅靠低价博人眼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