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得让人怀疑人生,修理间的吊扇吱呀作响。车库门外,一辆灰色小米SU7孤零零停着,像个被车主遗弃的小孩。技师还没碰它,先被围观刷屏了好几天的闫闯“甩卖公告”剧透了剧情。闫老师果断卖车、嘴上划界,道出的那些槽点,在这烟油味蒸腾的空气里,比空气滤芯还扎嗓子:碳纤维机盖的维修成本、车规级纸巾盒的营销味、芯片到底是谁家的、自动驾驶的撞人事故、让人头疼的异响……理由明明白白,结论利落到冷酷——“价值观不合”。
这词儿一出来,有点像恋人分手,问的不是在一块过得好不好,而是根本合不合拍。把这套用来形容车主与品牌的关系,得承认高级,但也危险。车毕竟不是手机,一旦真闹僵了,代价是移动的钢铁和安全本身。用户真失望了,下次再换,可能连售后群都退了,厂家就是想挽回,也没人送台苹果或者爆米花能补救这信任的缺口。
我仔细看了闫闯的述说。先说碳纤维机盖。听上去高大上,仿佛说出了赛车的灵魂。可真遇事故,维修工人可能会感慨一句:这老板是真的不差钱。普通人要是遇上,大概率会在定损单上多停留五分钟,然后琢磨下月房贷还怎么还。不禁让我想起一段行业内幕:有些配置的意义,不是给用户用的,而是给宣传PPT用的。车规级纸巾盒也差不多。营销团队出新词的速度比我查事故底单还快,但说到底,纸巾盒能防高温裂、能防生化袭击?还是能在下高速堵两小时时自动弹出纸巾替你擦汗?花拳绣腿、锦上添花,总归敌不过半透明塑料盒的真实朴素。
再说核心:芯片归属、自动驾驶安全。智能电车流行的今天,芯片早就不是后座乘客,而是一辆车的大脑。芯片的来历、安全冗余、系统反应速度,每一项,都像骨科片细细道出的骨折缝隙。出了事故,谁算法靠不靠谱、应急机制有没有打补丁,都是关天命的事。有时真让人怀疑,不是小米“造不造得了”,而是愿不愿意讲清楚。
当然,公道说一句,新车企跨界造车,水深火热不言自明。德系、日系多少年老本行,也没少召回。小米第一台车,犯点错也在所难免。问题是出了问题厂家是怎么处理的——是第一时间发公告,技术团队露脸解答,连夜推系统补丁?还是开微博评论功能、内部冲KPI、外部搞个“反黑联盟”?说到底,态度是治病的良药,遮丑只会让溃烂藏得深一点,然后哪天一起暴雷。
站在闫闯的角度,卖车表态是他的权利。他本来就靠说话糊口。今天替小米开炮,明天谁知道是不是被某品牌私下请去瞅瞅新技术。可他列的那些问题,确实代表了一部分用户的担忧。不用说“带节奏”,只要你是真的在用车,遭遇过哪个传感器误判、哪个异响无解,就知道这不是作秀,而是糟心小事的汇聚。厂家要是觉得“舆论倒打一耙”,倒不如把每一次吐槽当成免费市调,毕竟用户没收你宣传费,请你改Bug,都是发自真心的。
消费者倒真没必要在网络上选边。我见过最离谱的情况是,键盘侠吵得昏天黑地,现实生活里却照常换车,嘴里念叨着用着顺手最重要。车是家用耐久品,选车最终看的是整体体验。像小米这几年靠互联网圈起的粉丝,套路虽新,底层还是安全、耐用、售后这“三板斧”——千言万语倒不过煎饼摊上的一句“能不能不掉链子”。
智能汽车拼到这个份上,所谓“价值观”不过是个集合体——厂家是否真拿用户安全当回事、能不能讲实话、出了事能不能第一时间认账修正,而不是在发布会上跳大神。需要坦诚,需要敬畏,更需要一点平常心,别把买车人当“小白鼠”,也别把智能营销当护身符。
这些大实话,车企有没有听进去,很难说。我这个旁观者,有时觉得自己职业就像法医:面对真相,也要时刻小心,别被表象骗了眼。用户投票的远不只是朋友圈和小红书,更是手里的钱包——口碑一旦完蛋,补回来的血,比换一台碳纤维机盖还不容易。
说到底,闫闯和小米这场“分手”算不得惊世骇俗,不过是智能汽车野蛮生长阶段的又一次阵痛。厂商和消费者,是一对长期绑定的“利益共同体”,蜜月期一过,总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考验。车圈卖的是技术,拼的是底线,别人可以吹牛,命不能拿来赌。
最后,一个老生常谈却不得不问的问题留在这里:到了今天,消费者买车究竟是在买一台“会开动的安全堡垒”,还是一件“升级系统刷人设的移动终端”?车企如果太沉迷于故事和概念,是不是忘了,夜路走多了,终归要亮起雾灯检查一下前路?
这个答案,从来不属于车评人、法医,还是留给那些坐在方向盘后、看着仪表盘上亮灯的你们自己吧。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