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包装自家新车的音响,车企都造了哪些新词

近期的新车密集上市,除了彩电冰箱大沙发,音响也成了越来越多的车企愿意在发布会上花二三十分钟做宣传的卖点。

虽然大家不会为了“锦上添花”的音响配置买一款车,但现在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做最终的购车决定前会考虑一下这个“附加项”的附加值。

所以,最近汽车音响在宣传上也有了不少新意。

五花八门的卖点,究竟哪些是提升体验的核心优势,哪些是吸引眼球的营销噱头?

我们先从这个月几款新车的宣传信息看起。

为了包装自家新车的音响,车企都造了哪些新词-有驾

我们甄选了近期上市的新车,不同类型对应不同车型定位,它们对于音响的宣传逻辑各有侧重。

不过大致可以归为 “大牌加持”、“技术首创”、以及“硬核记忆点” 三类。

宣传点类别

大牌加持

首先,谈到知名品牌的光环,总少不了名声在外的柏林之声。

虽然Logo下暗含的品牌溢价少不了,但是借助国际顶级音响的知名度,能够塑造车型的高端质感,不少知名传统豪华汽车品牌都与之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可以算得上是“强强联合”。

比如9月上市的新款保时捷911 Turbo S,还是延续一贯奢华的音响选装配置。

39400元选装13个扬声器的柏林之声音响,对比此前2023款Carrera 56900元的选装价格,倒还低了不少。

即便有高昂的选装费作为门槛,也依然会有人竞相为其买单,毕竟“品牌溢价”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高端奢华感的体现。

再来看对标库里南的极氪9X,一改曾经钻研自研音响的路数,此次和英国品牌Naim达成合作。

为了包装自家新车的音响,车企都造了哪些新词-有驾

相较于家喻户晓的柏林之声,Naim在大众认知度上或许稍逊一筹。但少有人知的原因是,此前Naim一直秉持着高端合作策略,仅与宾利这样的顶级豪华汽车品牌合作过。

所以这次首度与国产品牌达成2合作,也可以看作是变相展现极氪9X在音响配置的高端奢华。

此次在声音的调校上,也是由极氪、Naim、以及AAC三方协作完成。

为了包装自家新车的音响,车企都造了哪些新词-有驾

以上述两款车为代表的这类宣传,主打的是瞄准对品牌附加值敏感的车主。

技术首创

杜比全景声、空间音频、无麦K歌等等认证和技术,曾经也让大家眼前一亮过,但随着不断的内卷,已经很难再靠它们打出差异化了。

所以在最近的发布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音响硬件上的“行业首创”。

领克10EM-P首创的升降式出风音响、蔚来 ES8首创的二排中置天空扬声器,都是通过创新的音响布局或交互形式,来丰富车内音响体验带来新鲜感与独特性。

为了包装自家新车的音响,车企都造了哪些新词-有驾

领克10EM - P

为了包装自家新车的音响,车企都造了哪些新词-有驾

蔚来 ES8

通过差异化和科技感,确实也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比较有效的宣传。

硬核记忆点

在最近的新车发布会上,除了常见用远超同级别的扬声器数量、功率等硬件参数,营造“硬实力”、“越级感”等等,还出现了不少“迈巴赫”的身影。

前不久享界S9T和深蓝S07就都在发布会上媲美了一下迈巴赫,来展现对自家的音响的自信。

不过不同的是,享界S9T拿出了一张特定频率下,音响系统发声的强度大小的数据和迈巴赫对比,并且还说到“只有尊界S800可以与享界S9T媲美”,对于高端的“9系”车型上的音响配置是相当自信。

为了包装自家新车的音响,车企都造了哪些新词-有驾

相比之下,没有具体数据,仅仅是说体验上能“媲美迈巴赫”的深蓝S07,更像是口头“宣战”了一下。

为了包装自家新车的音响,车企都造了哪些新词-有驾

不过要提一句,客观硬件数据和实际听感之间是可能存在差异的,享界S9T是否真有比迈巴赫还要好的体验,我们也会在实测后跟大家详细分享。

以上这三类卖点,看似各有亮点,在短短的发布会中能快速引人注目,但背后的实际价值却需要深入拆解。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宣传,如何辨别宣传卖点是否合理,以及它的真实价值?

其实大致也可以从相对应的“匹配度”、“落地性”、以及“体验感”三个维度进行对比考量。

真实价值辨别

匹配度

“大牌加持”的合理性,关键在于品牌合作的深度。

如果是由品牌方深度参与声学调校,并且结合座舱空间优化音效的合作,才能获得实际价值。

所谓的“定制系统”假如仅是贴标,便与普通音响差异不大。

落地性

超前概念的核心则在于技术能否落地,以及实用性。

无论硬件或软件的创新,对应的评判标准都可以从功能更便捷,或者体验更优质来检验。

简单以“无麦K歌”的发展举例。

在“K歌”这个功能最早出现在车上时,相信很多爱唱歌的“麦霸”都为之兴奋过,但很快就会发现,随之而来的是买麦克风这笔额外消费。

很快“无麦K歌”的出现,问题似乎短暂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更便捷、更优质的体验,但很快又发现音乐平台也要层层收费,vip、svip各种会员档次,都指向想要更好的体验就再多花些钱。

当然也有不少车企发现了这个问题积极解决,所以又出现了“AI无麦K歌”。

像刚刚提到的领克10 EM-P,首次与哈曼卡顿以及QQ音乐三方联合调校,融入AI算法,也有了自研AI无麦K歌,可以实时消除原声。

不过目前看来,这个功能的一些部分,也是需要开通一些基础会员才能获得的。

为了包装自家新车的音响,车企都造了哪些新词-有驾

不仅是“K歌”,向外延伸到音效设置、听歌软件等等,如果能在操作过程或者付费步骤中,做到更简化、更清晰,也是非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

体验感

硬件数据和对标“迈巴赫”的话术只是参考,最终的体验感才是核心。

之前我们提到过,硬件的堆砌、数据的攀比在没有统一衡量标准的前提条件下,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其次,对标不是等同。迈巴赫的音响体验,是 扬声器硬件、专属调校、座舱隔音等等方面协同的综合结果。

除了一些可量化、可对比的硬件以及客观数据,还需要大量主观性的听感参与其中。

越来越多的车企能为了提供更好的听感,不断挑战更高的天花板,本质是件好事。但还是建议大家在购车时,多用自己的耳朵判断“体验感”是否达标,而不是被“对标话术”或“数据”绑架。

写在最后

单一卖点常常无法决定音响好坏,音响的价值也并非由 “宣传力度” 决定,而是取决于硬件配置的合理性、技术的实际落地效果以及与车型定位的匹配度。

随着大家对“车内生活”的重视,在车上营造 “家的氛围”、照顾五感知觉体验,已经成为车企竞争的新赛道。

音响作为 “听觉体验” 的核心载体,被重点宣传无可厚非,但希望更多车企能把宣传的精力,放在体验的打磨上。

少一些贴标溢价和口头对标,多一些 深度调校和实用创新。

如果有一天,新势力们真的能做到有足够硬核的实力,又能提供满分的情绪价值,谁会拒绝这样的面面俱到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