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销售拍着胸脯说年底准能提车,今天打开App一看,交付周期直接蹦到52周——合着我得等整整一年?”杭州的俞女士怎么也没想到,因为车型名里的“俞”字和自己姓氏同音,一时冲动交了5000元定金的小米YU7,成了摆在眼前的“大麻烦”。这事儿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激起的可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无奈。
6月27号那天,俞女士试驾完小米YU7,销售那句“这车型跟您姓一个字,缘分啊!”听得她心里热乎乎的。加上销售拍着胸脯保证“年底提车概率80%到90%”,还说小米有两座工厂,月产能6万辆,她没多想就交了定金。可第二天她打开小米App就傻眼了:交付周期明明白白写着52到55周,差不多整整一年!这和销售说的年底提车差了十万八千里。
俞女士着急了,购置税到2025年底前还是全免的,要是真等到2026年,少说得多花一万多块。她赶紧找门店退定金,可销售一口咬定“合同里写了锁单后不退”,店长也说“没人承诺过具体时间”,两边各执一词,关键是当时口头承诺也没留证据,俞女士急得直上火:“这不是明摆着给我画饼吗?”
其实俞女士遇到的情况不是个例。截至6月28号,小米App上显示的交付周期简直像阶梯:Max版得等33到36周,Pro版48到51周,标准版最夸张,53到56周,妥妥超过一年。有记者实测发现,下单前系统提示的是37到40周,这前后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说穿了还是产能跟不上订单量。小米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但之前SU7已经满负荷生产了;二期工厂7月才投产,就算年产能也是15万,刚开始产量也有限。可YU7开售18小时就锁单24万辆,这么多订单堆在那儿,产能再怎么算也有点捉襟见肘。
更让人头疼的是系统问题。开售的时候App就出了BUG,身份信息报错、锁单按钮失效,好多人压根没及时锁单。等到6月27号系统才刷新交付周期,俞女士第二天看到的时候,早就过了7天犹豫期,定金想退都难。这系统就像个慢性子的管家,该干活的时候掉链子,信息更新还总慢半拍。
现在黑猫平台上,已经有400多个用户投诉小米,要求退定金。大家觉得小米没提前说清楚交付时间,这不是诱导锁单嘛!小米的条款是7天犹豫期内可退,锁单后就不退了,可问题是好多人压根不知道系统会延迟显示,等看到交付周期的时候已经过了犹豫期。
法律专家怎么看?他们说小米这系统故障属于商家责任,违反了《电子商务法》里的规定;合同里没明显提示交付风险,也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可以一起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者直接起诉解除合同。说白了,口头承诺再好听也没用,关键得把这些话写进合同里,留好证据才是硬道理。
这边小米车主为了提车愁得慌,那边蔚来、极氪、阿维塔这些友商可瞅准了机会,推出政策说凭小米订单能抵扣5000元车价或者送积分,明摆着要把因为交付问题动摇的用户“截胡”过去。这招打得挺准,毕竟多等一年不光是时间问题,真金白银的购置税损失谁也不想担。
好在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俞女士的案例调查了,还提醒大家以后买车,商家的承诺一定要写进合同里,录音、截图这些证据都得留好。不然到时候像俞女士这样,销售说的和系统显示的差一大截,空口无凭可就麻烦了。
现在这事儿就像面镜子,照出了新能源汽车圈的一个现状:新车发布时风光无限,可产能、交付、系统这些后续问题要是跟不上,再热的市场热情也得被浇凉。您说要是您遇到这种“提车等一年”的情况,会怎么选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