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嗷嗷叫着要“电”你的新势力,恨不得把“换道超车”焊在车身上;一边是老牌油车们集体跳水,搞“出血大甩卖”都乏人问津。这情景,像极了饭局上,一边是花式调酒,一边是老白干闷头下肚,看似和谐,实则各怀心思。
要说这油车“割肉放血”,也不是头一遭了。2024年,电车市占率破五成,这意味着啥?意味着马路上溜达的车,一大半都自带“充电宝”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直接把油车们逼到角落里画圈圈。你想啊,池子就那么点儿大,电车鲸吞海吃,油车自然就剩点汤汤水水。为了续命,挥泪大甩卖成了下下策。
更扎心的是,就算“跳楼价”,效果也大打折扣。今年车展,油车优惠力度比去年同期加码两成,但销量反而扑街了12%。这说明啥?说明咱老百姓又不傻,光靠降价这招儿已经不灵了。毕竟,谁也不想接盘“明日黄花”,对吧?
这背后,其实是技术狂飙突进,消费者“移情别恋”。你想,准固态电池都快呼之欲出了,续航突破天际,充电快如闪电,这搁以前,只能在科幻片里瞅瞅。反观油车,内燃机都快榨干最后一滴油了,再怎么改良,热效率也摸不到顶。这就像智能机和大哥大,就算大哥大再耐摔,也难俘获年轻人的芳心。
当然,车企也不是坐以待毙。像日产、丰田这些合资大佬,早就祭出“以价换量”的法宝,部分车型价格直接“拦腰一斩”。但这招,说白了就是抱薪救火。短期内可能苟延残喘,但长期来看,只会把品牌价值拉低到尘埃里。
除了市场肉搏,政策和环保铁拳也给油车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国七”标准箭在弦上,意味着油车要额外加装环保利器,单车成本起码要增加上万块。这笔开销,企业要么咬牙硬扛,要么转嫁给消费者。但无论是哪种操作,都会让油车更加举步维艰。
而且,现在电车有绿牌加持,畅行无阻,购置税全免,使用成本比油车省下一大笔。比亚迪秦PLUS DM-i的百公里能耗费用,只有油车的四分之一。这种政策偏袒,让油车在中高端市场也逐渐式微。
但要说油车就彻底凉凉了,那也太武断了。毕竟,幅员辽阔,各地消费习性和基建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二线城市,油车可能沦为“昨日黄花”,但在三四线城市,甚至更偏远的地界,油车依然有它的受众。毕竟,充电桩不是遍地开花,加油站却是抬头可见。
因此,有些车企也开始玩起“分城施策”。比如,大众在珠三角地区推出特供降价款,而在西北地区按兵不动。这种做法,虽然有点“量体裁衣”的意味,但至少能确保在不同区域都能维系一定的销量。
不过,二手车市场对新车的反噬效应,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坑。现在油车三年保值率跌破五成,这意味着消费者在入手新车时,会更加在意残值几何。如果新车骤降,二手车商也会闻风而动,压低收购价,形成一个负反馈。
还有国际油价这颗不定时炸弹,也直接牵动着油车的使用成本。一旦地缘政治风云突变,油价飙升,油车用户一年下来得多掏几千块。反观电车一族,受油价波动影响较小,成本优势更加凸显。
仅2025年油车研发投入占比已降至总研发预算的冰点,远逊于电车的比重。这个数字,就足以窥见问题的严峻性。当车企把真金白银砸向电车研发时,油车的技术更迭速度自然会放缓,竞争力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综上所述,油车的未来轨迹,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短期内,价格会持续走低,一年一个台阶。中期,混动车型价格会和油车短兵相接,纯油车市场份额会大幅萎缩。长远来看,油车可能会蜕变成一个小众玩物,价格甚至反超电车。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演。毕竟,世事难料,谁也无法精准预判未来。但可以断定的是,油车想要卷土重来,恐怕是难于上青天了。这就像当年柯达胶卷被数码相机扫地出门一样,时代洪流浩浩荡荡,留给油车的,或许只有情怀和追忆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