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届车展,总有那么一排塑料路障后面站着一大堆拿着手机的人。他们不是交警,倒像早期侦探剧里的街头线人,全神贯注盯着“案发现场”——一辆车,周围还摆着些刚被扯下塑封的宣传板。空气里一半是新车味儿,一半是好奇。站在人群外,我像一个老侦探,距离刚刚好,别太近,省得沾点什么不明痕迹。
这次的主角,是传说中“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新作——五菱星光730。4米9的车长、2+2+3的七座布局、独立二排、三种动力、双脸设计,这些数字、词语就像案卷封面上的线索标签,看着简单,真拆开了,里头的信息可不少。
我不是搞市场营销的,所以只说我能看见的——一个风头正劲的MPV市场,一辆宽大得有点“家庭攻势”的新车型,还有明晃晃的小算盘:10到15万的区间,试图用大屏、皮座、镀铬和电动侧滑门打探“人民群众”的心理底线。这样的价格带,搁以前,多半是工具型MPV混战的地方。如今家用高端化、商用普及化,大家都想占座。五菱这一步,看起来和以往的菌丝车队拉面窜市打法很不一样,甚至加了点精致的野心。
展车静静立着的时候,有人蹲下身看轮毂,有人盯着前脸拍照,偶尔两句话飘过耳朵。“你看这大灯,挺精神。”“有电动门,孩子上下车稳啊。”群众的点评,直给,没有花活。如果说,车展看头车,老百姓买车看肚量,这辆星光730,明显朝着后者努力。前脸钳式进气格栅,大灯贯穿,车侧线条收得溜。没到“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程度,但眼睛尖的,还是能摸出点埃尔法、GL8的既视感。“设计感”三个字,离了灯光和展台,折现率比二手车还低。实用才是永恒价值,这道理谁都懂。
再看尺寸参数,我挑了下眉毛。4910mm*1850mm*1770mm,轴距2910mm,无论长宽高还是轴距,都压过本田奥德赛一头。这种“为大而大”,不见得优雅,但对中国市场来说,很对味。毕竟,咱们买MPV,往往就是为了那点“装得下”,能装人能装事。谁家没点临时需求?偏偏有些合资MPV还就全是“加价捆绑套餐”,五菱这会儿逆向操作,表面看是“务实”,深想才明白,这是在逼着人质问:你凭什么贵?
配置上,电动侧滑门、17寸轮毂、无线快充、大屏,能想到的都给了,尤其那个二排独立座椅。这一刀下去,市场部和工程师应该纠结过好几回。因为二排一舒服,三排多半就得“见缝插针”——第三排不退场,还得人坐着不骂娘。翻看了实车,第三排确实不能完全放平,倒也没大毛病,毕竟能前翻,下沉点空间,足够应急。讲现实点,上有老下有小,第三排就是个“父母亲戚/熊孩子临时坐坐区”,谁真天天满载用?有,那是商用转家用;没有,谁也不会纠结这点。
动力系统更像是菜单定制:1.5T汽油、插混1.5L+电机、纯电100kW,还有54.5或60kWh两套电池包,续航450/500公里。一句话,把所有人的钱包都照顾到了,预算高低、用车场景、政策导向,自己挑。你可以说五菱“鸡贼”,也可以说“五菱见人下菜碟的本事越来越高明”。作为职业病深重的人,我习惯这么看——配置是菜单,研发是刀工,价格区间就是一顿饭的份量。便宜的时候,能吃饱就不挑味道;贵的时候,吃完要有“值”的抓手。
讲到“家用高端MPV”的定价,大家喜欢问:多少钱才算公道?其实,公道的价格在市场,不在嘴上。当下有一批“看着像埃尔法,坐着像面包车”的仿作MPV,有的是外观拉满,内在将就,但五菱起码把“坐起来不违心”做到了,没靠噱头卖弄。十几万区间,如果真能把配置、空间、售后都凑到一块,算是对得起“人民的需求”。唯一的悖论是,“人民的需求”这东西变起来比发小广告还快,今天要二胎,明天三胎政策冷了个场,又有新问题。厂家追着变,最后变成了概率题,先赢一把算一把。
有人说,五菱星辉730会开启全球化。我并不排斥国产车扬帆出海,只是觉得,右舵市场、两万订单,这些数字像是连环案中的旁证。证据是真,但破解与否,决定权在时间手里。国内火不火,最终还是看你让“日常刚需家庭”和“刚入生意圈儿”的人有没有理由买单。至于那些喊着“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口号,听听也就完了。正经做车的,都明白一件事:人民的需求不是圣旨,是踏实,是真把一地鸡毛用理工科方式整理成日子。
最后,我想问一句:当五菱也开始做豪华、精致、模块化,国产MPV还能一直平价亲民下去吗?还是说,这其实是走向下一个“价格天花板”的预演?现场归现场,逻辑归逻辑,或许每次车展都是“群众需要什么,厂家就说什么”,但到底谁主导谁,恐怕还轮不到厂家的工程师和营销部门说了算。你说呢?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