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虎9每斤44.5元,奇瑞这种营销能撑多久?上家这么玩已被收购

大家还记得去年那个“79元眉笔”的梗吗?本来只是美妆圈的一场小风波,结果奇瑞突然跳出来,蹭着热度玩起了“按斤卖车”——“瑞虎9,国产良心好车,79都不要,44.5元一斤!”这操作直接让网友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绝:“这价格听着也太划算了吧!”也有人嗤之以鼻:“车又不是大白菜,论斤卖?奇瑞这是自降身价啊!

瑞虎9每斤44.5元,奇瑞这种营销能撑多久?上家这么玩已被收购-有驾

更魔幻的是,这波营销背后,瑞虎9的实际价格根本没变。官方指导价15.29万起,按车重算下来,刚好“一斤44.5元”。说白了,就是给价格套了个“论斤卖”的壳子,让消费者听着新鲜。但问题来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噱头,真的能帮奇瑞卖车吗?更关键的是,上一个靠“论斤卖车”出名的车企,已经凉透了……

瑞虎9每斤44.5元,奇瑞这种营销能撑多久?上家这么玩已被收购-有驾

蹭热度的背后:消费者到底买不买单?

瑞虎9每斤44.5元,奇瑞这种营销能撑多久?上家这么玩已被收购-有驾

奇瑞这波营销,表面上赚足了眼球,但评论区却是两极分化。有人调侃:“要是真按斤卖,我先把车顶行李架拆了,省得按重量多算钱!”还有人吐槽:“车又不是菜市场的猪肉,论斤卖显得太掉价了吧?”更扎心的是,有网友直接翻出历史案例——2017年,川汽野马汽车推出首款MPV斯派卡,高调喊出“舒适型20元一斤,豪华型24元一斤”,结果两年后品牌就被雷丁汽车收购。

瑞虎9每斤44.5元,奇瑞这种营销能撑多久?上家这么玩已被收购-有驾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消费者心里很清楚,汽车是长期使用的大件商品,安全、性能、售后服务才是核心。用“论斤卖”来包装价格,虽然听着新鲜,但反而让人怀疑:“你这车是不是成本低到只能按斤算?”尤其是瑞虎9作为奇瑞的旗舰SUV,本身定位中高端,却用菜市场式的营销,难免让人觉得“自降身段”。

瑞虎9每斤44.5元,奇瑞这种营销能撑多久?上家这么玩已被收购-有驾

瑞虎9本身不差,为啥非要“整活”?

瑞虎9每斤44.5元,奇瑞这种营销能撑多久?上家这么玩已被收购-有驾

抛开营销争议,瑞虎9的产品力其实能打。外观上,直瀑式进气格栅、隐藏式门把手、贯穿式尾灯,设计大气又不失科技感;内饰更是堆料十足,双联屏、索尼音响、女王副驾,直接把豪华感拉满;动力方面,2.0T发动机匹配爱信8AT变速箱,261匹马力日常家用绰绰有余,甚至能跟BBA的中端车型掰手腕。

瑞虎9每斤44.5元,奇瑞这种营销能撑多久?上家这么玩已被收购-有驾

问题出在哪?看看竞争对手就懂了。同样是国产中型SUV,吉利星越L起步价13.72万,算上置换补贴,落地价比瑞虎9低了一大截。而瑞虎9虽然配置更高,但15.29万的起售价,加上“按斤卖”的营销,反而让消费者觉得性价比不够直观。有车主直言:“星越L的设计更戳我,价格还便宜,瑞虎9再好,贵出来的钱到底值不值?

瑞虎9每斤44.5元,奇瑞这种营销能撑多久?上家这么玩已被收购-有驾

历史教训:靠噱头营销的车企,最后都怎样了?

奇瑞不是第一个玩“花活”的车企。2017年,川汽野马为了吸引眼球,把斯派卡MPV的价格按斤标价,甚至喊出“开启按斤买车新时代”。结果呢?消费者根本不买账,销量惨淡,品牌口碑一落千丈,短短两年就被收购。类似的例子还有众泰汽车,靠着“抄袭豪车”的设计火了一阵,最终因质量问题和缺乏核心技术,彻底退出市场。

这些案例说明一个道理: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产品和技术。营销可以锦上添花,但绝不可能雪中送炭。奇瑞这些年靠着“理工男”的人设,在发动机、底盘技术上积累了不少口碑,但如果沉迷于“博眼球”,反而会让消费者觉得“不务正业”。

奇瑞的出路:与其整活,不如埋头搞技术

其实,奇瑞完全没必要靠噱头营销。瑞虎9的产品力足够硬核,比如CDC电磁悬架能大幅提升舒适性,鲲鹏混动系统百公里油耗低至4.2L,这些技术亮点才是真正的卖点。与其把心思花在“论斤卖”这种争议操作上,不如老老实实宣传技术优势。

再看看比亚迪和吉利,前者靠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站稳新能源市场,后者凭CMA架构和雷神混动赢得用户信赖。这些品牌的成功,靠的都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而不是哗众取宠的营销。奇瑞既然有“理工男”的底子,更应该把精力放在研发上,比如进一步优化混动系统,或是提升智能驾驶体验,这才是长久之计。

消费者要的是诚意,不是套路

说到底,消费者买车时最看重的是什么?不是“一斤多少钱”,而是“这车开起来安不安全,用着省不省心”。瑞虎9的按斤营销,看似聪明,实则暴露了奇瑞的焦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快速吸引关注?但焦虑之下,品牌更应该保持清醒。

如果奇瑞真想和国产高端品牌掰手腕,就必须学会用产品说话。比如长城坦克系列靠硬派越野定位杀出重围,理想汽车凭“奶爸车”概念精准切中家庭用户需求。瑞虎9作为旗舰SUV,完全可以主打“科技舒适”或“全能家用”的标签,用场景化的体验打动消费者,而不是用“论斤卖”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套路。

结语:营销可以创新,但别丢了品牌尊严

奇瑞这波操作,短期内的确赚到了流量,但长期来看,对品牌形象的伤害可能远超想象。汽车不是快消品,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需要多年积累。一旦让人觉得“这牌子只会搞噱头”,再想挽回口碑就难了。

别忘了,上一个“论斤卖车”的野马已经成了反面教材。奇瑞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得赶紧从营销的狂欢中冷静下来,把力气花在打磨产品、提升服务上。毕竟,市场最终认可的,永远是那些“用实力说话”的品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