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汽车黑公关,小米SU7碰撞门反转,幕后操盘手被捕!

一场关于小米SU7的“罗生门”事件,将汽车自媒体圈的暗流涌动,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眼前。

当雷军那句“抵制黑公关和网络水军”的呼吁,在“小米事故”这个传播节点上响起时,得到的并非一片赞同,而是夹杂着冷嘲热讽的复杂回响。

这背后,究竟是商业竞争的硝烟弥漫,还是某些从业者道德底线的沦丧?

警惕!汽车黑公关,小米SU7碰撞门反转,幕后操盘手被捕!-有驾

“碰撞门”事件:一次精心策划的“意外”?

还记得一年前那个在全网掀起巨浪的小米SU7与极氪007的碰撞测试视频吗?

2023年8月13日,账号“原来是翔翔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主角是当时备受瞩目的两款新车。

视频中,博主翔翔(高若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小米SU7在对撞后的惨状:小电瓶断电,导致车门无法开启,自动紧急呼叫(eCall)系统纹丝不动,中控屏幕也黯淡无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氪007的表现则“安然无恙”。

视频的结论不言而喻:在关键的逃生救援环节,小米SU7远逊于极氪007。

警惕!汽车黑公关,小米SU7碰撞门反转,幕后操盘手被捕!-有驾

然而,这看似铁证如山的“证据”,在小米汽车眼中却成了恶意抹黑的开端。

视频发布当天,小米汽车便迅速作出反应,投诉并递交了律师函。

小米方面斩钉截铁地指出,关于“小电瓶断电”和“eCall失效”的说法,均为不实之词。

尽管高若翔方面随后修改了视频的部分内容,但核心视频仍未删除。

这犹如一场尚未结束的辩论,双方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

真相浮出水面:技术细节里的“猫腻”

小米汽车并未就此罢休,而是选择了法律途径。

半个月后,小米提起了民事诉讼,三个月后,更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直到2025年1月25日,农历春节前夕,小米法务部发布公告,称此前恶意抹黑小米汽车的高若翔及其同伙已被依法缉拿归案。

随着案件更多细节的披露,小米汽车在两大关键问题上所蒙受的“不白之冤”,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是关于“小电瓶”的说法。

在高若翔的视频中,小电瓶的损坏被描绘为碰撞的直接后果。

然而,据他公司剪辑师的证词,视频中特写镜头里那个破损的小电瓶,并非碰撞所致,而是在碰撞结束后,现场进行场地清理时,被叉车意外压坏的。

更令人玩味的是,该公司行政人员也证实,在叉车搬运车辆时,听到了压到小电瓶的声响。

试问,一场碰撞测试,为何偏偏在事后清理环节,才出现“意外”损坏关键部件?

这其中的巧合,未免太过“刻意”。

警惕!汽车黑公关,小米SU7碰撞门反转,幕后操盘手被捕!-有驾

其次是关于“eCall”自动紧急呼叫系统。

高若翔在视频中宣称其“完全失效”。

但小米方面提供了事实证据:SU7的eCall系统配备有备用电池,即使主小电瓶断电,也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通信。

事实是,呼叫中心在碰撞后连续呼叫了整整5分钟,并且对车主登记的手机号码进行了5次回拨。

而这5次回拨,恰恰分别打给了高若翔的公司行政人员以及高若翔本人。

行政人员以号码无法识别公司信息为由未予理会,而高若翔则将这本应是关键的求助电话,视为“骚扰电话”而置之不理。

当生存的关键信号出现在眼前,却被当作“骚扰”,这背后隐藏的逻辑,耐人寻味。

“草台班子”还是“黑公关”?

法律的审判即将到来

如今,事实的脉络已然清晰:小米汽车在此事件中确属蒙冤,品牌形象也因此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害。

那么,高若翔一方是否触犯了刑事法律,将面临牢狱之灾?

如果高若翔团队在制作视频时,主观上故意隐瞒了小米SU7小电瓶电源线在碰撞前被人为拆卸的事实,并利用被叉车压坏的小电瓶照片进行误导,同时未经核实就断言eCall功能失效,那么他们很可能将面临“损害商品声誉罪”的追究,最高可处以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面对指控,高若翔一方承认以往的碰撞测试视频确实收受过企业费用,但坚称此次视频是自费进行,未接受任何厂家的“投放”。

他们承认测试中存在“失误”,并愿意道歉和补偿,但对于刑事罪名则坚决否认。

他们将自己描述为一个“草台班子”,承认专业性上存在欠缺,导致测试出现诸多问题。

例如,他们声称租用了非标准场地,制片人员实际担任行政,甚至拍摄过程中因外包人员不熟悉设备操作导致GoPro未能正常启动。

警惕!汽车黑公关,小米SU7碰撞门反转,幕后操盘手被捕!-有驾

截止发稿时,高若翔仍在羁押中,等待法院的最终审判。

民事责任方面,损失赔偿和公开道歉几乎是板上钉钉。

至于是否会承担刑事责任,是否会“坐牢”,一切都将取决于警方侦查所固定的证据链,能否清晰地勾勒出高若翔团队的主观意图与行为边界。

行业乱象的警示:信任的重建之路

小米汽车的这次“沉冤得雪”,如同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商业竞争生态中,以及汽车自媒体圈某些不甚光明的角落。

作为消费者,我们渴望的是真实、客观的评测信息,是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明智购车决策的“定心丸”。

然而,当信息的传递者本身就带着“剧本”,当所谓的“专业评测”变成了“商业博弈”的工具,信任的基石便开始动摇。

“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场关于汽车性能、安全的“大戏”在网络上演。

每一次的“翻车”,每一次的“揭秘”,都可能将一个品牌推上风口浪尖,也可能将一个博主塑造成“行业良心”。

但在这背后,有多少是基于事实的客观呈现,又有多少是精心编织的谎言?

正如“草台班子”的说法,即使在专业性上存在不足,但如果其行为触及了法律的红线,主观上存在恶意诽谤,那么法律的制裁将是不可避免的。

而对于那些试图通过“黑公关”或“网络水军”来打击竞争对手的势力,这起案件无疑敲响了警钟。

雷军的呼吁,并非空穴来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消费者,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评测信息时,应保持一份审慎和独立思考。

多方求证,不轻信片面之词,才能避免成为“被操纵”的棋子。

警惕!汽车黑公关,小米SU7碰撞门反转,幕后操盘手被捕!-有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句古诗,或许能成为小米汽车此刻心境的写照。

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这次事件也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思契机。

唯有回归诚信,坚持专业,以真诚赢得尊重,方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中行稳致远。

这场“碰撞门”的法律终局,不仅将决定个体的命运,更将为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