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伙儿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光是咱们平时用的手机应用图标变得越来越简单,就连马路上跑的汽车,它们的车标也好像商量好了一样,集体开始“减肥”。
以前那种看起来亮晶晶、有厚度的立体金属标,现在一个个都变成了像是打印在纸上的平面图案。
从大众到宝马,再到韩国的起亚,都走上了这条路。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好端端的,怎么都喜欢上“纸片”了?
就在大家以为,那个一向有点固执、专心研究技术的“理工男”马自达会坚持自己风格的时候,没想到,它也悄悄地换上了一身新行头。
这背后到底只是设计师们换个风格图个新鲜,还是藏着什么咱们普通人没看透的门道呢?
这事儿其实早有预兆,但真正引起咱们国内车迷注意,还得从两场重要的汽车展会说起。
最先是在欧洲,当新款的马自达CX-5亮相时,一些眼尖的人就发现了,车尾那个咱们很熟悉的、像海鸥翅膀一样的车标,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
它不再是那种有光影、有厚度的立体感觉,而是变成了一个干干净净的平面图形。
这算是新标志在国际上的第一次正式露面。
不过,真正让咱们感觉这事儿不简单的,是在咱们自己家门口的上海车展上。
长安马自达带来了一款全新的电动轿车,叫EZ-60。
这款车不仅用上了这个全新的平面车标,更关键的是,这个车标它竟然还会发光!
你看,这就有意思了。
在欧洲,新标志只是用在一款升级的燃油车上,算是一次常规更新。
可到了中国市场,它却被用在了一款代表着品牌未来的全新电动车上,并且还配上了更具科技感的发光效果。
这小小的区别对待,其实透露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马自达未来的发展重心,尤其是在电动化这个新赛道上,中国市场将会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甚至是引领潮流的角色。
这已经不单单是换个图标那么简单了,更像是一次战略方向的公开宣告。
那么,这个让马自-达酝酿许久才推出的新标志,到底具体改了哪些地方呢?
咱们可以把它拆开来,一点一点看。
首先,就是那个最核心的图形标志,那个被大家亲切地叫做“海鸥标”的“飞翔之翼”。
这个造型从1997年就开始用了,快三十年了,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
这次改动,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做减法”。
它把过去为了模仿金属质感而加上去的所有高光、阴影和复杂的渐变效果,全都拿掉了,回归到最原始、最纯粹的线条本身。
包裹着翅膀的外圈椭圆,也从原来比较扁的形状,调整得更加圆润饱满。
里面的那个代表“M”的翅膀线条,比例也经过了微调,看起来更舒展、更平衡。
为什么要这么改呢?
其实答案就在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手机屏幕里。
在现在这个数字时代,一个标志好不好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在各种屏幕上的显示效果。
一个复杂的3D立体标志,当它被缩小成手机应用上的一个小图标时,那些精细的光影细节很容易就糊成一团,看不清楚。
而一个简洁的平面线条标志,不管是在手机屏幕上,还是在汽车中控的大屏幕里,甚至是智能手表那么小的界面上,都能保持非常清晰和锐利的视觉效果。
所以说,马自达的这一步,是在主动地去适应我们这个被屏幕包围的数字化生活。
再来看文字部分,这里的变化甚至比图形还要大。
在车尾,“MAZDA”这几个英文字母,彻底告别了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小写字母样式,特别是那个字母“z”的独特切角设计,曾经是很多马自达粉丝津津乐道的细节,现在也成为了历史。
取而代之的,是马自达官方网站和各种宣传材料里一直在使用的一款定制字体,叫做“Mazda Type”。
这一招,在设计领域叫做“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统一”。
说白了,就是让一个品牌在所有你看得到它的地方,都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气质和形象。
以后,无论你是在网上浏览马自达的官方信息,还是在马路上看到一辆真实的马自达汽车,它们的字体都是一样的,这会大大增强品牌的专业感和整体感。
当然,最值得咱们中国人关注的,还是“长安马自达”这几个汉字的升级。
旧版的汉字标志,说实话,充满了上一个时代的工业气息。
笔画特别粗壮,还硬要做出金属浮雕的立体感,想跟那个3D的车标保持风格一致。
这个想法本身没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了缺点。
由于笔画太粗,字和字之间挨得太近,当这个标志被印得很小,或者在远处看的时候,细节就很容易粘连在一起,变成模糊的一片,识别起来很费劲。
而这次推出的新版中文字体,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新。
笔画变得纤细、清爽,字形结构更加规整,字与字之间的空隙也恰到好处,整体给人一种非常简约、现代的感觉。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让车身尾部的标识看起来更精致、更有档次,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在各种媒介上的适应性。
无论是在实体车身上,还是在手机、电脑屏幕上,甚至是在印刷品上,新的中文字体都表现出远超旧版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可以说,这次对中文字体的精心优化,充分体现了马自达对中国市场审美变化和用户体验的高度重视。
毕竟,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里,能不能在细节上打动消费者,已经成为品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回顾马自达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喜欢“换脸”的品牌,大大小小的标志更新至少经历了十二次。
从最早期的纯几何图形,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为要和三菱集团合作销售,就直接在自己的三轮货车上挂上了三菱的“三钻”标志,这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再到后来,为了纪念自己的发源地,设计出了代表广岛的三道波浪线“M”形徽章。
每一次标志的更迭,都清晰地记录了公司在那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和战略考量。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次换标,也绝对不是设计师一拍脑袋的决定。
它背后是马自达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度思考和战略布局。
扁平化的图形,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的世界;统一的字体,是为了在全球树立一个更高端、更一致的品牌形象;而对中文字标的精雕细琢,以及把最酷炫的发光形式率先应用在中国市场的全新电动车上,这些举动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市场在马自达未来的全球棋盘上,已经占据了无可替代的核心位置。
尤其是在全球汽车产业都在朝着电动化、智能化飞速转型的今天,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更是新技术的试验场和潮流的风向标。
根据公开的数据,仅在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就占到了全球总量的六成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想要在未来有所作为的国际汽车品牌,都必须把中国市场放在战略的首要位置。
马自达选择在中国,用一款全新的电动车,来发布它最具未来感的标志形态,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且顺应潮流的决策。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标志的更新换代了,它更像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品牌,在时代变革的巨浪面前,努力调整自己的航向,向着一个由数字和电力驱动的新未来,发出的响亮宣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