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选择开纯电动汽车的朋友越来越多,高速公路上的风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那种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受,以及每次出行省下的一大笔油费,确实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我们国家的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得非常快,无论是续航能力还是智能化水平,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这让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多了一份自豪。
不过,我们在享受这些好处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或者是一些车主在路上遇到的“续航惊魂”,都说明开电动车跑长途,和我们过去开油车的习惯还真有点不一样。
这并不是说车子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掌握一些新的驾驶和用车技巧。
如果忽视了这些细节,那电动车带来的省心省钱,可能就会变成意想不到的麻烦。
大家最关心的,可能就是续航里程的问题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出发时看着仪表盘上显示的五百多公里续航,心里特别踏实,觉得跑到目的地绰绰有余。
可真上了高速,眼看着那个数字掉得比平时在市区快得多,心里就开始打鼓了。
去年夏天在沪昆高速上,就有一位车主,开着他的蔚来ES6,过于相信表显续航,一直等到电量只剩下个位数了才开始着急找充电桩,结果车子在半路彻底没了电,最后只能花八百块钱叫拖车,一趟下来,省的电费全搭进去了,还耽误了行程。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物理规律在起作用。
首先就是空气阻力。
在市区里开车,速度慢,走走停停,空气阻力影响不大。
可一旦上了高速,车速提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以上,车子就像是顶着一堵无形的墙在跑,风阻会急剧增大。
有数据测算过,当车速从100公里提升到120公里时,电机为了克服增加的阻力,耗电量可能会增加三到四成。
其次是温度的影响。
电池里的化学物质,在低温环境下活性会降低,性能打折扣。
尤其是在冬天,如果再打开暖风空调这个耗电大户,续航里程直接打对折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并不是车辆的故障,而是目前电池技术的固有特性。
几年前京港澳高速上就发生过一次,因为大堵车,好几辆电动车在原地长时间开着空调取暖,结果把电耗光了,动弹不得,造成了更严重的拥堵。
所以,开电动车跑高速,不能再用开油车的老经验,把续航里程看得太死。
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把表显续航打个七折或八折来做规划,并且始终保留至少五六十公里的安全余量。
出发前,一定要用手机上的地图软件或者充电APP,仔细规划沿途的充电站,不仅要看有没有桩,还要点进去看看最近的用户评价,确认一下充电桩是否能正常使用,有没有被油车占位的情况。
节假日出行,最好多准备一两个备用充电方案,实在不行,就近下高速去城市里的充电站,也比在服务区排几个小时的长队要高效得多。
说完了续航,再来聊聊现在电动车上越来越普及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现在我们国产车的智能化水平真的很高,车道保持、自动跟车这些功能,在路况好的高速上用起来,确实能大大减轻驾驶疲劳。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功能目前都还只是“辅助”驾驶,而不是“全自动”驾驶,驾驶员的责任是绝对不能推卸的。
今年春天在沪蓉高速上,一位小鹏P7的车主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后,就放松了警惕,低头看起了手机。
结果车辆在接近前方施工路段时,系统没能及时准确地识别出路面上的警示锥桶,险些就撞了上去,幸好司机在最后一刻反应过来,猛打方向盘才避免了事故。
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技术再先进,也有它的局限性。
这些智能系统主要是通过摄像头和雷达来感知周围环境的。
根据一些保险行业的数据分析,在雨雪、大雾这种恶劣天气下,摄像头的识别能力会大幅下降,可能下降六成以上;而在夜间,对于那些自身不发光又静止的障碍物,比如路中间的故障车或者散落物,雷达的探测距离也会缩短。
施工区域的锥桶、护栏形态不规则,对系统来说就是个识别难题。
所以,这不是某个品牌的技术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都在努力攻克的难题。
我们作为驾驶者,正确的做法是,在使用这些功能时,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要时刻观察路况,把它当作一个能力超强的帮手,而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赖的司机。
尤其是在需要变道、进出匝道或者遇到前方路况复杂时,一定要自己主动观察,手动介入操作。
在天气不好或者光线不佳的情况下,为了安全起见,最好是完全手动驾驶。
科技的初衷是让驾驶更安全、更轻松,我们不能因为滥用和误解,反而把它变成了安全隐患。
最后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细节,那就是在快充时的习惯。
很多朋友,尤其是在夏天或者冬天,习惯把车接上充电枪后,就回到车里打开空调,一边充电一边休息。
这个看似惬意的举动,其实对车辆和公共充电环境都有不小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会拖慢充电速度。
直流快充桩的总功率是固定的,你的车在充电的同时,空调系统也在消耗一部分电力,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为了确保安全,会自动平衡电力分配,降低给电池充电的功率。
原本一个150千瓦的快充桩,可能实际充到你车里的功率只有九十多千瓦,这样一来,本来四十分钟能充满的电,可能就要花上一个小时,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让后面排队等候的车主更加焦虑。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习惯对电池的长期健康有害。
电池在进行大功率快充时,本身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此时再叠加空调压缩机运行带来的热负荷,会让电池长时间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温度下工作。
电池专家早就指出,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充放电,会加速电池内部材料的老化,导致电池最大容量出现不可逆的衰减。
有分析认为,长期保持这种习惯,可能会让电池的年均健康度衰减比正常使用多出好几个百分点。
日积月累下来,你会发现车的续航能力越来越差,几年后卖二手车时,电池的健康度也会直接影响车辆的估值,那损失可就不是一点电费能比的了。
所以,最合理也最健康的做法是,在车辆充电时,我们下车活动一下,去服务区里喝杯水、上个洗手间,让车辆在一个更理想的环境下快速补充能源,这既是对自己爱车的一种呵护,也是在公共充电资源紧张时,为他人着想的一种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