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无论是刷汽车论坛还是看朋友圈,关于理想汽车的话题都成了热点。
2025年10月,理想汽车扔出来一个"王炸"——当月交付量冲到了31767辆,更关键的是在9月26日刚发布的全新纯电SUV理想i6,上市还不到一个月,订单就直接破了7万台!
这数据一出来,评论区彻底炸锅了,各种声音都有。
有人说"新势力里就属理想最稳",有人则嘀咕着"隔壁某想该急眼了吧"。
要知道,这可是在2025年车市经历了"金九银十"的高峰期之后,理想不仅没有出现销量下滑,反而用交付量和订单量打出了漂亮的双重暴击,摆明了要在30万级的家用SUV市场里硬刚到底。
那问题就来了——3万多辆交付算啥水平呢?
7万订单又到底有啥特别之处呢?
这些数字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
31767辆加7万订单,理想这一个月到底发生了啥
要想理解理想汽车这波销量数据的真正含义,咱们得先把时间线理清楚。
2025年10月,理想汽车官方公布了当月的交付成绩单——31767辆新车交付。
这个数字看起来没啥特别的,但只要你把时间往前推一个月,问题就来了。
理想汽车在2025年9月交付了33951辆,也就是说,10月的交付量环比其实是略有下降的。
再往前看2024年10月,理想当时交付了51443辆,同比来看,2025年10月确实下滑了。
可这个"衰落"的数据为啥还能让整个车圈都在讨论理想?
关键就在于那7万台的理想i6订单。
2025年9月26日,理想正式发布了全新车型理想i6,这是一款25万级的纯电家用SUV。
上市才没多久,订单就突破了7万台,按照每辆车平均25万块钱来算,光这7万个订单就锁定了175亿元的销售额。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理想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锁定了大半个季度的销售饭票。
之前很多人都在嘀咕,新势力车企发布新车时都喜欢吹嘘自己的订单数据,但最后往往兑现不了,交付的车远不如订单数看起来那么多。
但理想这一次打破了这种套路。
他们直接公布了交付时间表——理想i6已经在11月开启了大规模交付,而且根据官方的规划,12月的产能还会继续爬坡。
现在咱们得实事求是地看这两个数据。
10月的31767辆交付成绩,其实是理想L系列这些已经成熟的主力车型保持的基本盘。
说白了,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单月交付量创新高,而在于它能够稳定地保持一个较高的销售水平,同时还能推出新车型来开拓新市场。
L6这款车,定位在25到30万这个价格区间,已经成为了理想最重要的销量担当,每个月都能贡献一大块订单。
这款车的成功秘诀很简单——冰箱、彩电、大沙发加上增程技术带来的用车体验,完全戳中了家庭用户的心理。
而理想i6的爆款表现,则打破了整个行业对"新车型热度很难维持"的认知。
这款车为什么能一上市就吸引那么多用户下单呢?
理想是靠精准的产品定位做到的。
i6对标的是特斯拉Model Y,但理想的策略是在对标的基础上做差异化。
特斯拉Model Y主打的是性能和科技属性,吸引的都是年轻的单身用户或者小家庭。
但理想i6的定位就不一样了——这是一款为了整个家庭而设计的纯电SUV,后排的空间设计、小孩座椅、娱乐屏幕、冰箱这些配置,全部都是为了满足家庭用户的需求。
续航方面,理想i6的CLTC工况续航最高可以达到720公里,而且有660公里、710公里、720公里这三个规格可选,真正做到了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最关键的是那套5C超充技术,10分钟就能补能500公里的续航,这直接把纯电车用户最怕的充电焦虑问题给解决了。
7万订单的幕后推手是谁,理想i6到底藏着啥黑科技
现在有人肯定会问——纯电SUV这个市场已经这么饱和了,为啥偏偏就理想i6能"杀出重围"?
难道就是靠那些"冰箱彩电"这样看起来很唬人但实际上没啥技术含量的配置吗?
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
理想i6能突破7万订单的背后,其实反映了理想对于用户痛点的精准拿捏。
咱们先看看纯电SUV市场现在到底什么样子。
特斯拉Model Y这款车,现在的月销量还能稳定在4万台以上,在20到30万这个价格区间的SUV里,没有任何一款车能比得上它的销量。
但市场早就不只有特斯拉了——比亚迪的唐EV、小鹏的G6、蔚来的ES6,全都在这个赛道里激烈竞争。
竞争卷到什么程度呢?
价格每降一万块钱,各家厂商的配置就得加一堆,这已经成了行业的常规操作了。
但这种竞争方式把所有品牌都逼得很狼狈——技术没啥差别,配置也都差不多,最后谁便宜就买谁。
可问题是用户的需求远比这复杂。
买纯电SUV的家庭用户,既要车子颜值好看,能在朋友圈里拍照发阖家欢乐的照片;又要空间足够大,放下儿童座椅还得装露营装备;还要充电速度快,周末自驾不想在充电站排队。
这就成了一个矛盾的组合——怎样才能既满足这些需求,又不把价格抬得太高呢?
理想i6就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出现的。
这款车没有简单地堆配置,而是把理想L系列那套"家庭基因"搬到了纯电车上。
什么叫"家庭基因"呢?
简单说就是理想把用户的生活方式完整地融入到汽车设计里。
比如车的内饰设计,就直接延续了L系列的"移动客厅"理念,座椅用了航天级的记忆棉材料,舒适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后排座椅还支持"零重力模式",让人躺下去的感觉就像在自己家的沙发上一样。
智能系统也升级成了"理想同学3.0"版本,不仅可以用语音控制空调、座椅这些基础功能,还能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习惯自动调节,比如说小孩上车就自动启动儿童模式,老人上车就把字体放大、把音量调高。
这些看似细节的东西,但恰好就是现在汽车市场上,真正能打动家庭用户的点。
最关键的技术突破在于电池和充电。
理想i6搭载的是宁德时代提供的5C磷酸铁锂电池,87.3千瓦时的容量,峰值充电功率能达到500千瓦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款车支持的5C超充技术,10分钟就能从20充到80,相当于补充了500公里的续航里程。
你想想,这比特斯拉Model Y的充电速度快近一倍。
很多用户的充电焦虑问题,在理想i6面前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而且这个电池技术的内阻很低,即使在低温情况下也能保持非常好的性能,这直接解决了北方用户在冬天充电和续航大幅衰减的痛点。
用理想创始人李想自己的话说——"买i6的家庭,既不需要为充电焦虑,也不需要为舒适度妥协"。
理想为啥能"双线飘红",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啥
现在问题就来了——理想凭啥能同时稳住主力车型的销量,还能推出爆款新车?
在2025年这么激烈的车市竞争里,理想为啥就能一直赢呢?
这肯定不是运气,而是理想走了一条"长期主义"的路线。
从产品策略上看,理想采取的是"增程加纯电双轨并行"的方向,这一招很妙。
增程技术可以解决当下用户的"补能焦虑"问题,毕竟国内现在虽然充电桩越来越多,但覆盖面还是不够全,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但纯电技术才是未来,随着充电网络不断完善,纯电SUV肯定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理想的策略就是两条腿走路——想买增程车的用户,L系列全套齐全;想买纯电车的用户,i系列也已经有了。
这样一来,不同需求的家庭用户都能在理想的产品线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车型。
从用户运营的角度看,理想把"用户思维"这套东西玩到了极致。
理想i6这7万个订单里,有大约40是理想的老车主复购,他们之前买的是L系列的增程车,现在想换成纯电车,就直接选了i6。
还有大约30的订单是新用户,他们是被老车主的口碑吸引过来的——在理想的社区论坛和小红书上,有一大堆老车主在分享自己的用车体验,什么"i6的充电比加油还方便"、"后排空间真的可以当成移动卧室"这样的真实故事,对新用户的吸引力特别大。
与其砸钱去投放广告,不如让真实的用户去传播口碑,这才是最划算的。
产能和交付保障的问题,理想也想得很周到。
这也是为啥那么多用户敢放心地下订单的原因。
理想在i6发布之前,就已经提前扩建了工厂,为的就是准备好充足的产能。
根据官方的规划,i6在11月的产能就能达到2.3万台,到了12月还要继续爬坡到2.5万台。
这直接保证了"订单不会变成库存积压"。
有的企业,用户下订单了,产能跟不上,结果交付周期越来越长,用户就开始骂娘。
但理想的思路就不一样——我既然接了这个订单,我就得有产能去交付,这才是对用户负责的态度。
车圈里的分析师怎么评价的呢?
他们说理想其实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造用户信任"。
因为用户买了理想的车,后续的充电桩接入、定期保养、OTA升级这些方方面面,理想都替用户想周到了,这才是理想真正的竞争力。
业内的预测是,到了2025年第四季度,在30万级的家用SUV市场,理想很有可能拿下"销量冠军"的位子。
理由很简单——增程市场由L系列来守擂,纯电市场由i6来抢增量,两边一起发力,谁也挡不住。
现在已经有不少竞品开始跟风了,推出什么"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但这说明理想的产品思路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其他人都得跟着学。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过吗
理想i6一上市,网络评论区就成了"大型辩论现场"。
各种质疑声、支持声、观望声都有。
咱们就挑几个最典型、最常见的问题来一一回答。
最常见的质疑就是——增程车真的不是落后技术吗?
理想为啥还在死磕增程路线呢?
其实这个质疑本身就有点片面。
说增程是"落后技术",这个论点不成立。
看看现在国内的充电网络覆盖情况就知道了,真正全覆盖的充电桩网络,远没有那么快实现。
很多家庭,特别是住在老旧小区的用户,根本就没有家用充电桩的条件,这时候增程车"没电可以加油"的优势就显得太明显了。
理想L系列用增程技术证明了一点——用户要的其实不是某个技术名词,而是省心、安心的用车体验。
而且理想也没有"死磕"增程,人家同步在做纯电啊,i6就是最好的证明。
双路线并行才是最稳妥的策略。
第二个常见的问题是——i6的订单这么多,会不会像某些品牌一样"跳票"呢?
会不会到时候交付不了那么多车,让消费者干等着?
这个担忧咱们理解,因为确实有过教训。
但理想这一次底气足。
首先,早在i6发布的时候,理想就开始为交付做准备了,10月份的时候已经有用户开始提车了。
其次,理想工厂的产能规划非常透明,用户可以在官网上查到具体的交付时间表。
按照规划,11月达到2.3万台的月产能,12月冲到2.5万台,这样的话,7万个订单分散到下半年,完全是可以消化的。
再说了,理想现在的口碑这么好,用户的满意度这么高,理想敢跳票吗?
老车主肯定第一个站出来维权。
这样的品牌,是会珍惜自己的口碑的。
第三个常见的争论点是——25万块钱买i6,为啥不加点钱上BBA呢?
比如宝马X3、奥迪Q5L这些品牌,不是更有面子吗?
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很多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在选车的时候,要不要考虑品牌因素?
说白了,BBA在25到30万这个价位的SUV,主打的就是"品牌溢价"。
有品牌力没错,但你比一比空间、比一比智能化水平、比一比驾驶舒适度,理想i6和这些合资品牌之间的差距是很明显的。
i6的后排空间可以说是真正的"儿童乐园",熊孩子可以在后排折腾。
智能系统可以帮着新手父母"带孩子"。
关键一点,用车成本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开纯电车比开汽油车,每年省出来的油钱就能有两万多块,这笔账谁都会算。
有人看重品牌和面子,那当然可以选BBA;但如果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和经济性,i6就是更优的选择。
这两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看每个用户自己最看重什么。
结语:理想又给车市上了一课
从2025年10月的31767辆交付加上7万订单这两个数字,就能看出来——理想汽车早就不再是那个"只会卖增程车"的厂商了。
现在的理想,玩的是"全场景家庭出行"这套大棋局。
增程是基本盘,保证了用户随时随地都不用为补能发愁;纯电是新增量,代表了汽车产业的未来方向。
这两个赛道上,理想都做到了极致。
这哪是在"卖车"啊?
分明是在给同行"立规矩"。
接下来,每当有人说"理想就是会抄作业"、"理想的产品没啥创新"这样的话,咱们就可以把i6的7万台订单和源源不断的用户口碑甩出去——家庭用户想要的,理想全部都给到位了。
而且不只是给到位,还给得比对手更周到、更贴心。
这才是理想能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里一直赢的原因。
最后的灵魂拷问留给你们——如果你的预算差不多在25万上下,要买一台家用SUV,你会选"爆款预定"的理想i6呢,还是其他品牌那些"老面孔"呢?
评论区里聊一聊吧,咱们看看网友们怎么说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