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那家年产40万台变速箱的老厂,今年裁掉一半人去学电机控制
朋友的齿轮加工厂去年还在扩产,专门做8AT行星齿轮的那条生产线,贷款1800万上的设备。今年订单直接腰斩。他现在天天琢磨怎么转型做电动车减速箱配套,但心里清楚——那玩意儿总共就五十来个零件,传统变速箱可是五六百个。这买卖没法算。
认识的几个变速箱厂工程师,最近见面聊的都是一个话题:转行。
老张在某德系厂干了十五年,去年部门解散,公司给了两条路——拿钱走人,或者去学三个月电驱动技术。他五十出头的人,硬着头皮去学了。见面时跟我感慨,学是学会了,就是觉得这辈子的手艺白练了。那些年琢磨出来的换挡逻辑、液力变矩器调校经验,现在一点用不上。
年轻人反应快多了。以前做变速箱控制算法的,现在简历上都改成“电机控制工程师”,薪水还涨了两成。市场就这么现实,技术有人要就值钱,没人要就得重新来。
电动车对变速箱是真不客气。
电机从零转速就能爆发全扭矩,工作转速范围又宽,压根不需要换挡。一个单速减速器,几十个零件往那一放,传动效率97%。你看看传统AT变速箱,五六百个零件,效率做到90%就算不错了。这还怎么比?
有人可能会说,保时捷Taycan不是用了两挡变速箱吗?高速续航确实能多个百分之十几。但那车什么价位?七八十万起步。普通品牌敢这么玩?成本上去了,价格卷不过对手,照样死路一条。
倒是混动车还给变速箱留了条活路,不过也跟传统技术不是一码事了。
比亚迪那套DM-i系统,名字叫E-CVT,实际上没有CVT的钢带和锥轮,就是几组齿轮加离合器的组合。油耗能做到百公里3.8升,这效率传统CVT想都不敢想。问界的增程式更直接,发动机只管发电,连E-CVT都省了,直接上单速减速器。
去年路过东北那家老厂,门口停车场空荡荡的。保安说今年又裁了一批人,剩下的都在培训班。那可是当年给全国三成车企供货的厂子,现在产能只剩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这波转型,看几家大厂的路数或许能看出点门道。
采埃孚把电机、减速器、逆变器做成一体,体积直接缩小30%。爱信入股了国内的电机厂,补自己不懂的电力电子短板。博格华纳更狠,传统动力业务直接剥离,all in电驱动。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1%,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反倒是国内那些本来技术就落后的变速箱企业,这会儿没什么历史包袱,转身可能更利索。精进电动这种新玩家,直接从电机起家,现在电驱动系统做得风生水起。万里扬投了50亿建电驱动产业园,员工培训费用就花了一个多亿。
有时候,先发优势也会变成转型的包袱。
供应链那些小厂日子更难过。做齿轮的、做轴承的、做油封的,订单量断崖式下跌。技术储备深的,还能转去做电动车减速箱配套;那些只会做大批量标准件的,基本就等着关门了。
浙江有个做变速箱齿轮的老板,投了2000万的新生产线刚投产就面临淘汰。现在只能接一些小批量改装件的单子,勉强维持。他跟我说,当初要是早两年看清形势,说不定还能转型过来。
这两年开车,能明显感觉到路上电车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约车,十辆里得有七八辆是电的。那种静悄悄起步的感觉,跟传统燃油车完全两码事。加速又快又平稳,没有换挡顿挫。
不过电动车也不是没问题。冬天续航打折厉害,充电得等,换电池的费用比换车还贵。变速箱企业要是能在混动技术上找到突破口,或许还能多喘几年气。
长城那套柠檬混动系统用了两挡变速箱,高速巡航时降低发动机转速,能效提升不少。吉利的三挡DHT Pro做到了综合续航2100公里,馈电油耗只有2.67升。这些技术路线短期内还是有市场的。
只是这个窗口期能有多久,谁也说不准。
可能再过个三五年,修理厂师傅都不会修变速箱了。那些复杂的行星齿轮组、液力变矩器、电磁阀体,估计只能在教科书和博物馆里见到。技术迭代就是这么回事,你再怎么优化传统路线,也顶不住整个方向变了。
就像当年胶卷再好,数码相机一来,照样全军覆没。变速箱企业现在面对的,大概就是这么个局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