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三菱汽车的一条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
简单来说,就是三菱汽车彻底结束了在中国的汽车生产业务,连最后的一个发动机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也正式分家了。
这个合作了多年的公司,现在改名叫“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名单里已经看不到三菱的影子。
这意味着,这个在中国市场闯荡了四十年的日本品牌,从整车制造到核心的发动机供应,全部画上了一个句号。
对很多了解中国汽车发展历程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牌退出那么简单,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说起三菱,很多上了点年纪的朋友肯定不陌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时,三菱就带着它的发动机技术来了。
当时,国内很多自主品牌造车,最头疼的就是没有好用的发动机,而三菱就像个“及时雨”。
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东安三菱这两个合资厂,生产出来的发动机,成了当时国产车的“心脏”首选。
那时候,你去买一辆国产车,打开引擎盖,看到一颗三菱的发动机,心里就会踏实不少。
在最火的时候,市面上的国产车,差不多有三成用的都是三菱的技术或者发动机,像长城、奇瑞、比亚迪这些现在响当当的品牌,早期都得到过三菱的“助攻”。
可以说,三菱用它的核心技术,实实在在地支持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早期发展。
除了在幕后当“发动机大王”,三菱自己摆在台面上的车也相当有分量。
九十年代,那款方方正正、被称为“山猫”的帕杰罗越野车,通过进口渠道进入国内,凭借其强悍的越野能力和非常可靠的质量,成了很多单位和有实力人士的座驾,开在路上回头率特别高,是一种身份和实力的象征。
后来,北京吉普还把它引进来生产,叫帕杰罗速跑,更是让三菱“越野专家”的形象深入人心。
很多人的越野梦,就是从这台车开始的。
时间进入21世纪,三菱也想在中国市场更进一步,不再满足于只卖技术和进口车。
于是,在2006年,它和广汽集团联手,在湖南长沙建了广汽三菱工厂,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之路。
这个决定在当时来看是非常正确的。
广汽三菱推出的几款车,比如劲炫和欧蓝德,都卖得相当不错。
特别是欧蓝德这款SUV,当时打出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叫“2047”,意思是20万以内的价格,能买到一辆四轮驱动的七座SUV。
这个定位非常精准,正好戳中了很多中国家庭的用车需求:空间要大,能坐一家老小;偶尔想去郊外走走,得有点通过能力;价格还不能太贵。
欧蓝德一下子就火了,成了市场上的明星车型。
就像一些车主回忆的那样,当年买广汽三菱的车,就是看中了它的实在。
有位欧蓝德车主就说,这车空间大,四驱性能好,开着它带着家人去过不少路况不好的地方,从来没出过问题,质量特别让人放心。
还有开过东南三菱翼神的车主表示,那车的操控感特别好,发动机有劲还省油,性价比很高。
这些来自普通车主的真实感受,恰恰说明了三菱在产品力上确实有过人之处,它曾经凭借着可靠的品质和出色的性能,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2018年是广汽三菱最辉煌的一年,全年销量达到了14万辆,长沙工厂里4000多名员工忙得热火朝天,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谁也没想到,巅峰之后就是下坡路,而且来得这么快。
从2019年开始,情况急转直下。
一方面,三菱所在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高层变动影响了全球战略,身在中国的广汽三菱也受到了波及,发展的脚步慢了下来。
但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中国汽车市场本身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近这几年,大家都能感觉到,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了。
中国的汽车市场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电动风暴”。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技术上突飞猛进,推出的新车不仅续航长、充电快,而且在智能化、舒适性配置上做得非常出色,设计也越来越好看。
消费者的购车观念也随之改变,大家开始更多地关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新东西。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面前,很多传统燃油车企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而三菱显然是反应最慢的那一批。
当中国的竞争对手们几乎每个月都有新技术、新车型发布的时候,三菱却好像“睡着了”。
它有长达六年的时间,没有在中国市场推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换代车型,一直在卖那几款老车。
面对新能源大潮,它也不是没想过挣扎一下,推出了一款叫“阿图柯”的纯电动车。
但消费者一看就明白了,这台车基本上就是把合作伙伴广汽埃安的一款车,换上三菱的标志拿来卖,技术上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价格还不便宜。
这种缺乏诚意的做法,自然无法打动越来越懂车的中国消费者。
最终的结果就是,销量一落千丈。
到了2022年,广汽三菱长沙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只剩下百分之十几,偌大的厂房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2023年3月,工厂彻底停产。
到了今年7月,这座曾经投资超过50亿的现代化工厂,被广汽埃安以1元的象征性价格接了过去,用来扩大自己的新能源车产能。
现在,随着发动机业务的剥离,三菱在中国的生产版图彻底清零。
三菱的离开,让人感到惋惜,但也并不意外。
它不是输在产品质量不好,而是输给了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输给了中国汽车产业惊人的发展速度。
它就像一位曾经武功高强的老师傅,固守着自己的传统招式,却没有跟上江湖的变化,最终被新一代的年轻高手们超越。
这件事也给所有还在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提了个醒:那个单凭一个外国牌子、一两项老技术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今天的中国市场,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只有真正尊重市场、紧跟消费者需求、用最快的速度拿出最好产品的品牌,才能在这里生存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