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有时候看一件事情,就得追问一下背后的合理性。比如我前两天看iCAR V23这件事,脑子里第一个问号就是:为啥一款看起来亮眼的新车,上市时被黑成那样,结果越卖越好,后来还成了销冠?在当前这么卷的新能源市场,这不得是个反着走的奇观吗?你说,不深挖挖背后,这事咋都说不过去。
说句实话,最近三个朋友换新车,一开始还都琢磨小鹏G9、问界M7之类的,大伙总说“有品”“潮流车”,结果买回家没两个月,群里就开始叹气,一个吐槽动力,一个吐槽空间,再一个嫌热度褪得太快卖得掉价。小鹏G9那会上市时候多热闹啊,一度成了话题王,结果呢,现在销量不到1500台。问界M7也一样,啪啪打脸,月销三万的高光,最后又剩下三千。新能源市场就这么魔幻,一波接一波的高开低走,嘴上说得多热闹,真正能把新鲜劲儿维持下来的,几乎没有。
但凡事都有例外。最近半年里,iCAR V23尤其耐人寻味。大家虽然开始都把关注点放在亮眼的外观上,说它什么“小号路虎卫士”“电动玩具车”,但刚上市那会,就一堆声音说不值,说它是“样子货”“老头乐”,说十来万买这车,脑袋是不是进水了。你品品,这车如此被做局,动不动就是库存危机、口碑坍塌、草台班子,都还没见过实车,就有那么多“懂王”下定论。其实吧,说难听点,这叫被“做局”了,说白了就是被对手、被一些网上写稿的带节奏,一通黑。
你可能疑惑,这一波“做局”到底啥来头?其实新能源市场现在太卷了,方盒子造型这拨儿细分比较小众,但关注度又高,谁都想咬一口蛋糕。碰上iCAR V23这种来势汹汹,当然有人要泼冷水,把舆论搅浑,给新车制造负面压力。自媒体、论坛、短视频跟风炒作“库存压顶”一边倒,表面看iCAR要凉,实际上更像一场竞争对手拱火的大戏。这套路和当年手机圈“友商互黑”如出一辙。
但问题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iCAR V23上市前三个月销量平平,批量媒体唱衰,反而在六七八月慢慢加速,销量逐步攀升,成了新能源方盒子的销冠。这就要问一句了——到底啥才叫好的产品?是舆论带起来的狂热,还是被冷落之后还能悄悄爬起来的实力?
老话说得好,“金子是金子,总会发光。”iCAR V23能越卖越好,关键原因还得看底子够不够硬。你别看外面一水的吹SUV外观,这年头肯真砸钱下系统搞研发的不多。奇瑞为了iCAR,直接用自家“瑶光2025”技术体系,硬扛研发投入,五年就扔进去上千亿,搞出超300个实验室。电池、智能驾驶、底盘,全都一条龙研发,连老板都公开喊话,“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攻下年轻人这道口,绝不只是喊口号。
有人会说,iCAR V23不就是长得方点帅点?其实真不是。你琢磨下,它造型虽然“小车”,配置可真是大SUV规格。LED大灯、43°接近角、210mm离地间隙、600mm涉水深度、21寸大脚,讲真,这哪是“老头乐”,分明一副小路虎的架式。车顶行李架敢上200kg,背挂备胎直接做储物盒、24个拓展口、直接配露营装备,这都是给玩户外的人量身定做的。这一套下来,谁还说它是搞噱头啊?说句不好听的,这些同价位合资和小造车新势力,真的没几家能做到。
空间表现这块也得提一嘴。虽然小,轴距2735mm,宽度1915mm,三个人蹲后排一点都不勒。主副驾座椅不仅支持多向调节,还有加热,SUV其实咱见多了,这类舒适配置能做到的,都是主打高端的车型。而且iCAR V23因为底盘高,动态表现异常扎实,比很多“PB平台”的家用车干脆。高速度也不飘,悬架调教细腻,可以真正在山野之间撒开跑——这才叫底子厚,谈什么“老头乐”?
智能化,不能不说。你试试,现在大家口头都喊智能,其实一抓细节就露馅。iCAR V23这次智能辅助驾驶,硬件、算法都是自研,支持拨杆变道、主动车道切换,哪怕新司机开起来,都有信心。遥控泊车用起来,不到一分钟,哪怕老小区歪歪扭扭的停车位,都一点不担心。说到底,这才是扎实技术换来的安心体验。
话说回来,为什么奇瑞家在新能源这波子浪潮里,自家好东西总是前面没声,后劲又大?你想想,艾瑞泽8也是,刚推出时,网上一堆人拿冷言冷语开涮,后来不知不觉,销量悄悄爬上万台;捷途旅行者前身也是,“旅行+”喊了好几年没人理,突然就爆卖。原因很简单,技术储备和制造稳定。问题在于,无论舆论怎么搅和,最后真金白银还是靠消费者买账。人家试完车,再看看同价位的那几个新势力,纸上谈技术结果是“1元买4G大礼包”——大家心里其实有杆秤。
但我觉得,另一个问题也得直说。奇瑞总玩“低开高走”这一套确实累。这两年全球都喊新能源汽车,长安、吉利、比亚迪、理想、蔚来、问界,舆论流量一波接一波,谁都争个“首发”“最智能”。奇瑞按理现在年销几百万,海外直销数一数二,大部分技术也没输谁,可为啥气势总拉不起来,非等市场验证完了才让大家拍大腿?靠扎实产品当然对,但宣传、节奏、策略,有时候不得不赶赶潮流。
想想看,同样实力选手,明明能高开高走,非得走一把自己证明的老路。就说这次iCAR V23,如果不是后来用户自发在社交媒体晒露营改装、越野视频,估计舆论还蒙在鼓里。不用明星站台,靠实在口碑把风评拉回来,说好听点是真本事,说难听点是“不会整活”。你看现在互联网流量玩法,比拼的就是“动静最大”的品牌。比亚迪哪怕只是换个LOGO,都要造一波势头,奇瑞还坚持低调走量,是不是有时候太实在?大潮流下,实在和效率确实不是矛盾,但人家市场机会,一分慢就是两分损失。
当然,最终说到底,还是那句——靠实力站住脚跟,市场总会给回报。iCAR V23没被做掉反而逆袭,人家造得靠谱,消费者用得舒心,该红就能红。可回头看看那些只会造噱头、虚火卖弄的“新势力”,真能撑得长吗?新能源市场再怎么卷,归根结底还是拼产品、拼技术、拼耐心。有时候,“做局”只是笑话,最后还是硬货说了算。
我说这么多,无非是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买车时,到底是看谁喊得响还是比比实际用起来扎不扎实?你觉得奇瑞这次的逆袭,是不是更说明现在中国汽车市场才刚刚进入“技术说话”的时代?还是说,得让会玩流量、会炒话题的品牌先出圈,等风头过去了,老牌子再慢慢吃香?我看未必。一套真本事、加点巧劲,谁说不能双丰收?关键就在于,啥时候能让高开也高走,不用一遍遍靠市场翻盘来证明自己。你说呢?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