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日子,日本汽车那帮大佬们,估计是真睡不着了。
翻开最新的出口账本,那数字简直能把人吓个哆嗦。往美国卖车,已经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了,是连着五个月,哗哗地往下掉。最近的同比跌幅都冲到13.8%了,上个月那个10.1%的坑还没爬出来,这个月又挖得更深了。
真的,你都很难想象。曾经那个靠着“省油、耐用”这几个字,硬是在美国市场啃下来五分之一天下的汽车帝国,现在就这么被一把叫“关税”的刀子,割得鲜血淋漓。
那账本上的数字,才叫一个触目惊心。
马自达说,这个财年估计要亏掉2333亿日元。斯巴鲁呢,也跑不掉,差不多2100亿的窟窿等着填。但最让人想不到的,还是丰田。那个行业老大,那个浓眉大眼的丰田,一个关税就能给他捅出1.4万亿日元的窟窿。这是什么概念?算下来,等于每一小时,就凭空蒸发掉100万美元。听着都觉得头皮发麻。
说白了,这一切风暴的中心,就是特朗普政府那根挥来挥去的关税大棒。以前过路费只要2.5%,大家和和气气。现在呢?一口气提到15%。虽然比特朗普一开始吓唬人的27.5%是好点,但这涨了6倍,谁受得了?
就好像你家楼下卖了十几年的豆浆,原来两块五一碗,老板突然说明天开始卖十五块。你说这叫什么事儿。丰田今年光第一个季度,就因为这事儿没了4500亿日元。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这压力可不是只压在丰田、本田这些巨头头上的。日本的汽车工业,你得把它想成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塔尖上是这些大车企,但底下呢?密密麻麻连着六万八千多家供应商。关税这块多米诺骨牌一倒,这股冲击波从上到下,一个都跑不了。
那个做轴承的NSK,挺大一公司吧?就今年4到6月,俩月时间,关税就让他们少赚了14亿日元。更别提那些中小供应商了,日子更难过。日本特殊陶业,一家做陶瓷零件的,自己算了算,关税可能要吃掉他们190亿的利润。就算他们玩儿命地调整生产线、跟客户磨破嘴皮子提价,最后能把损失控制在60亿,那都算是烧高香了。
那怎么办?车企们能怎么办?
最直接的,涨价呗。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马自达已经偷偷干了,在北美卖得最好的那款CX-5,价格已经悄悄往上挪了挪。有分析师说,等着吧,明年春天新车一上市,搞不好就是一波集体涨价潮。
可这招,跟走钢丝没区别。丰田和本田对外说话都小心翼翼的,只敢说是“运营成本上升”,绝口不提关税俩字。为啥?怕啊。价格提狠了,美国消费者又不傻,扭头就去看福特、通用的车了,谁还惯着你。
另一条路呢?去美国建厂。你在我这儿生产,总不能再收我关税了吧。本田就学得挺乖,在美国的本地化生产比例已经干到70%了,丰田也过半了。反面教材就是三菱,在美国没厂子,连跟人讨价还价减免关税的资格都没有。
但建厂是那么容易的事吗?动动嘴皮子?丰田在肯塔奇州那个厂,一出手就是13.3亿美元,这还只是它在美国总投资两百多亿美元里的一小部分。钱砸进去了,然后呢?美国的人工多贵啊,原材料供应链多复杂啊,你想短期内把产能提上来,根本就是做梦。
说起来,这戏码,美国人也不是第一次演了。这半个世纪,来来回回都第四回合了。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日本车省油,一下子把市场份额从5.7%干到了21%,美国人眼红了,第一次出手围堵。八十年代,逼着日本搞“自愿出口限制”。九十年代,又要求你零部件必须在美国生产,比例得到56%。
以前每一次,日本车企都跟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靠着那股韧劲儿,总能找到活路。
但这一次,真的,不一样了。
最大的不一样是,美国市场的天,变了。特斯拉的电动车像一阵风一样,吹遍了整个美国。福特、通用那些老牌巨头,也在拼了老命地往电动化转。你再看日本车企呢?在电动车这条路上,那动作,简直是慢了好几拍。
消费者也在变。现在谁还只看你省不省油?人们抱怨日系车那万年不变的内饰,土里土气的;那个车载系统,反应慢得像上个世纪的产物。曾经那个“质量可靠”的光环,正在一点点褪色。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关税问题爆了,简直就是在人伤口上又撒了一大把盐。
日本政府当然也急,到处想办法。一会儿跟欧盟签个自贸协定,一会儿又跟亚洲国家搞合作,想东边不亮西边亮。可你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干的?韩国政府,二话不说,直接掏一万亿韩元补贴自己的车企。德国那帮车企,有的甚至都开始琢磨着接军工的单子来避险了。这么一比,日本的应对,总觉得有点不痛不痒。
更要命的,是那种产业被掏空的恐惧。美国人玩这手关税,说白了,就是一步步逼着你把最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各种精密零部件的生产线,都搬到美国去。这等于是在挖日本制造业的根啊。
从1979年对美出口190万辆车的辉煌,到今天连续五个月的出口下滑,日本汽车的“美国梦”,正在一点点褪色。那15%的关税,就像一堵冷冰冰的高墙,不仅挡住了出口的汽车,更在一点点地,侵蚀掉他们花了半个世纪才积累起来的产业根基。当省油的神话撞上了关税的高墙,当供应链的优势碰上了本地化的铁壁,日本汽车业能不能闯过这第四关?
答案,或许早就已经不在美国市场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