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的第一个信号,你猜是从哪儿来的?
不是在奔驰CEO的发布会上,也不是在哪个股票交易所。
是在街角。
在美国那些开了几十年的汽车经销商的店里。
一排排崭新的电动车,擦得锃亮,停在那儿,就是没人买。店老板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蟻,天天看着这些车发愁。卖不出去,全都砸在手里了。
更要命的是,电车这玩意儿,它不怎么坏。
不用换机油,不用清积碳,连保养都少得可怜。经销商们以前最赚钱的售后业务,一下子就没了指望。这不等于断了人家的财路吗?
终于,他们受不了了。
几百家经销商联合起来,给福特这些汽车巨头写信。信里说的话其实特简单,就一个意思:求求你们了,电车这事儿,咱们能不能先缓缓?
这封信,就像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块石头。
涟漪很快就传到了那些造车的大厂里。
福特那边,账算得明明白白。每卖出去一辆野马Mach-E,就要往里赔掉好几万美金。你听听,这哪是做生意,这简直就是一边造车一边撒钱,关键是撒了钱,人家还不一定要。
这就像开个包子铺,卖一个包子亏三块钱,你说这铺子还能开多久?
镜头转到欧洲,德国的大众集团,日子也不好过。
他们遇到的问题更邪门。
车,设计好了,生产线也准备好了。保时捷纯电Macan,奥迪Q6 e-tron,听听这名字,多唬人。结果呢?愣是拖了好几年都没法上市。
为啥?
软件。
大众花了几十亿欧元搞出来的软件部门,掉链子了。车机系统搞不定,代码写不出来。就像你买了部最新款的iPhone,结果开不了机,啥感觉?
昔日燃油车时代的王者,一个被销量和亏损拖垮,一个被小小的芯片和代码绊倒。
前线卖不动,后方造不出来。
这种日子,谁都撑不了太久。
终于,有人第一个站出来,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
奔驰的CEO,康林松,一个在汽车圈里响当当的人物。他对着全世界的媒体,亲口承认,那个“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的目标,我们不搞了。
不搞了。
这三个字,轻飘飘的,但砸在汽车行业里,就是一场地震。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块倒下,就全倒了。
奥迪,跟进。
本田,跟进。
沃尔沃,也跟进。
大家好像商量好了一样,纷纷推迟自己的电动化计划。曾经吹过的牛,许下的诺言,一夜之间,好像全都不算数了。
这不是哪一家公司的心血来潮,这是一场席卷整个欧美汽车界的集体大转向。
为什么?
他们到底怕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往东边看了一眼。
看了一眼中国。
这一眼看过去,估计很多人后背都发凉。他们猛然发现,在电动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游戏规则已经完全变了。
当他们在为软件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的车企已经开始聊大模型上车了。
当他们在为电池成本发愁的时候,中国已经控制了全球超过75%的电池产能。
专利,技术,成本控制,还有那遍布全国的充电桩网络。
每一样,都是降维打击。
这就好比你还在练习怎么把弓拉满,琢磨着箭要怎么射得更准,结果对面直接掏出了一把机关枪。
这还怎么玩?
他们意识到,在纯电这条路上,想赢,或者说想不输得太难看,几乎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个生态系统的碾压。
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
不。
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
一条回头的路。
纯电搞不定,那就先搞搞混动吧。
混合动力,这个十几年前就被看作是过渡方案的东西,现在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对车企来说,混动车能赚钱,利润比电车高多了。
对消费者来说,没啥里程焦虑,加油总比找充电桩方便。
对政府来说,也能应付一下越来越严的排放法规。
你看,皆大欢喜。
这像不像一个班上的同学,约定好一起去挑战一个奥数难题,结果发现实在太难了,解不出来,于是大家又心照不宣地回去做初中数学题了。
既保住了面子,又不至于交白卷。
当然,光靠这个还不够。
美国人还使出了另一招,更直接,也更粗暴。
关税。
直接给你加到102.5%。
意思很明确:你们中国的电车,技术好,价格便宜,是吧?那我不让你进来玩了。我把门关上,在自己家里,慢慢搞。
这到底是保护,还是把自己关进了笼子?谁也说不清。
只是这么一来,美国消费者想买到世界上最好、最便宜的电动车,就更难了。
所以你看,汽车世界正在发生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变化。
当马达的轰鸣声再一次变得响亮,当加油站的队伍又排了起来,你会发现,这场百年的汽车变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要漫长。
故事,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