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如今汽车命名像个庞杂的拼图?一会儿“Pro”,一会儿“Plus”,还有“Max”,仿佛不加点超长后缀,消费者就不认识它了。这些光鲜亮眼的名字背后,真给用户带来了便利吗?数据表明,超过80%的消费者在选择新车时会被眼花缭乱的命名弄得莫名其妙,不知该如何区分车型。这不禁让人想问:复杂的叫法是让车更值钱了,还是让消费者更迷路了?
这背后,究竟是品牌故意制造的“信息迷宫”,还是产品策略上的无奈之举呢?汽车命名的这一“修罗场”,今天咱们就来一探究竟。
命名的混乱和秩序竞争,看似不起眼,却是车企们博弈的一环。比如蔚来、问界、理想这些品牌,上来给自己车型命名的逻辑就相当清晰,ES6、M7、L8,听名字就知道大小定位,至少让人不会晕。而看看另一边,哈弗“枭龙MAX”,没有“枭龙”就直接给加了个“MAX”后缀;比亚迪更是用上了“Pro、Plus、L”的大杂烩,分不清是哪个高端,哪个入门级。
有消费者打趣:“选车前简直得上课补习,才分得清‘Plus’和‘Pro’到底哪个更厉害。”明明尺寸定个号码,版本分明不更直观?难道品牌真的觉得,复杂命名更能“提升格调”?
但,为什么有些品牌可以坚持简单统一的命名规则,而另一些品牌却偏偏在命名上“放飞自我”?这场命名的争夺战,到底在比拼什么?
我们先来剖析一些“秩序派”的策略。比如蔚来,它的ES6、ES7、ES8系列,直接用数字呈现大小和定位的递增,让消费者心里像有一把直尺,无需多想。同样,理想也有类似做法,直接用L6、L7、L9来呈现车型的等级划分。简单一个数字,就让消费者心里透亮,无需多费脑筋去琢磨哪个更贵、更高端。
与之相比,比亚迪王朝网的命名显得有些让人抓狂。秦系列用“PLUS”“L”等后缀,宋系列更是从“Pro”到“L”混乱不堪。同一朝代的名字,车型定位却天差地别——“秦PLUS”和“秦L”究竟谁更高级?再比如哈弗枭龙MAX,你能说它有没有枭龙?根本没有,那加个“MAX”的意义何在?消费者看得一头雾水,不少人都在纠结,难道产品的传播力就靠命名玩“炫技”?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车主直言:“别动不动给车起个Pro,最后真不Pro;加个Plus,其实一点Plus感都没有。”工薪阶层买车本就考虑预算,结果看个名字反倒更费劲了。
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也许不是品牌不想简单明了,而是命名背后有一系列无奈的商业考量。当你新车产品线越铺越多,想保有原始的秩序命名,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在讨论命名规则之前,我们来聊聊这个行业越来越多的“版本后缀”。“Pro、Max、Plus”的横行并非偶然,它很有可能是品牌迎合全球市场潮流的一种策略。比如苹果、三星的电子产品,已经用这种后缀塑造了高级感和科技力,于是车企们也纷纷来“蹭热度”,试图用耳熟能详的标签吸引消费者。
但这种做法真的有效吗?从销量来效果似乎并不稳定。一部分品牌借此风头确实打响,但另一方面也拉低了命名的独特性。一些反感这种命名方式的消费者更是嘲讽:“满大街都是Pro,一眼望去谁都Pro,又能说明”
这就是一个典型问题:消费者不再买账的疲劳感,正在逐步暴露。更重要的是,如果命名逻辑无法清晰呈现定位,反倒加深了车型之间的混淆。试问,如果比亚迪秦PLUS改成秦A,秦L改成秦B,是不是更一目了然?这里其实某种程度上还揭示出一个行业难题:过多车型的扩张需求与有限命名字母之间,存在天然矛盾。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品牌看似清晰的命名,在产品线扩展后骤然变得凌乱。
比如极氪。这个品牌早期推001,再后来又推007、MIX、X,到了后面甚至用X组了一堆数字,光看名字你根本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表面上看是为了创新,实际却是“强行起名”,消费者却越看越云里雾里。
但事情的“颠倒”还不止于此。最近几年,随着消费者的吐槽声渐长,部分品牌突然企图用一种“逆潮流”的命名方式突出自我。这种逆潮流就是拒绝后缀,转而回归更加贴近传统的简洁命名,比如蔚来推出ES9、问界透露出明年或将推出M6,直接复制已有规则,一点花样都不玩,但这个简单模式却赢得了用户点赞。
有不少网友评论,“电子设备加后缀我认了,汽车这种几乎人人只买一辆的产品,真的容不得那么绕口。”还有人感慨:“造型高端点,配置到位点,名字就别折腾了,难道干脆叫‘超高端豪华加强版1号’让人记更好?”
反观那些陷入“后缀泥淖”的品牌,不得不开始反思,比如比亚迪已经开始把一部分车型改成以数字代号和代码补充说明,希望重新传递一种专业感。这是不是让人恍然大悟?车企在命名上的比拼,归根到底仍是为了表达:谁的产品有格调、谁的产品消费者容易记住。
可是:命名虽表面平息,但产品线的复杂化却远未消除。这种从命名混战到回归秩序的过程中,却衍生了隐形的矛盾:品牌的区分问题。以一些国际品牌为例,比如大众也开始跟风用“Pro”和“Plus”,让原先德国车的严谨风格遭到质疑;国内品牌则更甚,Pro和Plus的大量重复使用,可能已让消费者丧失了新鲜感。如果所有品牌都这么起名,那最终消费者挑选时,只能拼价格而非产品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个潜藏危机也浮现——命名模式迟早会见顶。当车型越来越多,而命名逻辑始终难出新意后,未来产品线之间的混乱界线将拖累整体的品牌价值。以“秦L”和“汉L”为例,它们明明故事很不同,非要因为一个“L”扯在一起,让人搞不清高低。
命名本是为了表达清晰,却愈演愈乱,令人无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某些成熟做法上,比如蔚来、理想的这些数字序列式命名,是车企对用户友好的一种表现;而那些随意加后缀、无法清晰定位的品牌,终究会面临消费者抛弃的风险。
可是,话又说回来,乱归乱,这种“命名风潮”还真有市场逻辑。毕竟用户有时候买的不是必需品,而是暗藏复杂命名背后那点虚无缥缈的心理感受。Pro是不是更高级?Plus和L是不是听着更洋气?这些隐藏的消费心理,才是汽车企业乐此不疲玩命名的原因啊。
命名是品牌影响力的试金石,但你觉得车企的“Pro”“L”“Max”到底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你买车时,是更看重配置的真材实料,还是名字给人的感觉?评论区告诉我,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