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长丰县下塘镇,五年前街头最热闹的是烧饼铺子,师傅们5分钟才能做好一个烧饼。 如今,比亚迪合肥基地的流水线上,每5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这个曾经以农业为主的县城生产了95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县。
2025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反超广东(131.34万辆)和重庆,登顶全国第一。 惊人的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安徽73.09万辆,比广东多出近30万辆。 这场逆袭背后有两个关键变量:
统计规则调整:国家将产量统计从“企业注册地”改为“生产地”,比亚迪合肥基地的95万辆产能、奇瑞出口的55万辆产量全部计入安徽;
广东断崖式下跌:广汽埃安销量下滑14.15%,广汽集团上半年预亏超18亿元,传统燃油车转型乏力。
但规则变化只是导火索。 安徽的爆发式增长早有伏笔:2020年新能源车产量仅10.5万辆,2024年飙至168.4万辆,四年增长15倍。
在安徽,造一辆车只需48小时,从零件到整车下线,比外省快3天,成本低15%-20%。 这得益于全省16市的分工协作:
合肥: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扎堆,15公里内配齐电池、电机、电控;
芜湖:奇瑞带动500家零部件企业,本地配套率48%;
县域特种兵:安庆车灯占全国30%市场,蚌埠汽车玻璃供应全球20%产能,亳州线束直供主流车企。
“不出安徽就能造一台新能源车”,这句话背后是2700家零部件企业编织的产业链网。 当广东车企还在跨省调运电池时,安徽工厂已实现“当天下单、次日装配”。
1. 风投敢赌
2020年蔚来资金链断裂,合肥政府掏出70亿救命钱,换来蔚来总部迁入及200家配套企业落户。 仅3年,蔚来合肥工厂年产突破25万辆。
2. 立法开路
2024年3月,《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生效,这是全国首部省级新能源车专项立法,强制要求土地、资金、人才向汽车产业倾斜。
3. 基金丛林
设立180亿元汽车产业基金,13只子基金精准输血34家产业链企业。 政府股权直投比亚迪合肥基地,10个月建成百万产能工厂,产能利用率超行业50%。
安徽登顶带动了中部兄弟省份的狂飙:
河南:靠比亚迪郑州超级工厂,两年量产100万辆新能源车,上半年产量暴涨93.65%;
湖南:长沙比亚迪基地贡献25万辆腾势D9,助推全省汽车产量增长265%。
这些省份的共同策略是:引入安徽验证过的产业链模式,用“链主企业+县域配套”复制成功。 例如郑州效仿合肥,为比亚迪配套布局电池回收、轻量化材料企业,形成闭环生态。
尽管产量登顶,安徽仍面临三重挑战:
智能化短板:芯片、操作系统依赖外部,本土智能驾驶企业仅11家,不足江苏三分之一;
品牌断层:百万级市场仅有江淮尊界S800(华为合作车型),70万元以下高端车缺位;
产能隐雷:全省规划产能577万辆,但2024年仅实现357万辆,闲置率超38%。
这些痛点直指核心矛盾:安徽是“制造大省”,但离“技术强省”仍有距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