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刚过,新能源车主吐槽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长龙

国庆长假刚过,家里群里全是吐槽,新能源车主们一个个回来了,人没瘦,脾气倒是涨了三圈,那场面,怎么说呢,像去了一趟电桩打卡团建,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整个高速服务区活脱脱变身成充电大考场,想象大家本来梦想中那种帅气出发、一路顺风,结果一头栽进“排队等桩大军”,这落差,真不是车企那点广告词能补上的,十分钟快充?臣妾做不到!是不是你也信过那些“只要十分钟、续航五百公里”的广告故事,幻想着省心上路,现实却啪啪打脸,充电队排两小时,轮到你不到半小时就断了电,一边盯着表,一边头疼,这场景不是一两个段子能说清楚的。

其实很多人都纳闷,电车技术不是突飞猛进吗,搞个超级快充,说得跟打王者荣耀升级一样轻巧,结果怎么一到节假日就掉链子,问题的关键,到底在哪呢?车厂们没少吆喝超充、快充、闪充,动不动就挂出“十分钟充满”的标语,各种车展直播,充电速度演示比比皆是,可那些真正能做到的充电桩,全国有多少?公共充电桩里,能快充的不到一成,800伏超充桩凑一堆,居然还没两万根?大街小巷瞄一圈,能快充的都集中在魔都、广深那种一线地盘。绝大部分人,开着电车,到了服务区就是迷茫两眼,望着老旧充电桩,连一百二十千瓦都不到,充到八成电,等得都快把瓜子吃完了。

反过来看车厂们这几年不断刷新技术数据,十分钟就能充满,听起来真香,但电网基础设施本身却一直在拖后腿,怎么个拖法呢?简单说建个800V超充站,照着算算,需要的电力就是1750千瓦,这啥概念?差不多一千七百台空调一起开,还得配上变压器、消防设备,电网要升级扩容,光一个站下来,至少三百多万砸进去,谁有这么多钱天天往服务区倒?咱国家目前公共桩总数突破四百万根,却快充桩还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数超充都挤在大城市,大面积覆盖?想的美。

运营商心里还不是苦,建新桩、上新技术谁不想啊,问题是钱和现实的尴尬,平常三四线城市服务区,一年用不了几回,节假日才爆满,其他时候,冷清得能听见风过的声音,投资几百万造个桩,却一年用十回,怎么算也划不来,一线城市好歹还有回本希望,慢慢熬着,毕竟每天来来往往、流量大,乡镇和小城市,那是真没人敢碰,万一投了回不了本,赔本赚吆喝,谁受得了。

技术进步归技术进步,车企业们总拿“十分钟快充”说事儿,可大家真的信了其实也就是自欺欺人,大多数充电桩根本不是他们造的,宣传能给你做梦,现实还是靠别人,特斯拉、蔚来、小鹏这些品牌算是自己上心,超充桩建得有点样子,剩下的厂子,卖完车就直接甩手走人,售后不是他们管,用户用起来,照样嗷嗷排队。政策层面呢,充电桩建得跟“谁想建谁就来”的自助模式似的,根本没进国家电网大体系,没人愿意专门砸钱去升级,跟加油站完全不一样,加油站有石油企业扛着,国家兜着,补贴也有电动车这事儿,零散,各自为战,像小岛似的,谁也指望不上,谁也不服谁。

国庆刚过,新能源车主吐槽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长龙-有驾

最难受还不是运营商和车企,是用户本人,尤其是节假日这时候,原本以为电车能省油、省心,便宜环保,结果一出门,奔波半天里程焦虑、充电焦虑轮流上身,你以为买到电量大的车就完事?没那么简单,实际情况就是出发前充好满电,路上能不能顺利充到、排队多久全靠运气,更多的是,电车越多,充电桩的压力就越大,每卖出去十万辆新车,服务区实际上压力暴涨,欧洲那边已经开始琢磨给充电桩企业减税,保障稳定供电,中国这块,还没出手,大家都等着政策导师发话。

再说眼下的现状,大家坐在服务区,围着一圈充电桩,眼看着九成广告都成了“纸老虎”,真到自己充电的时候,只能自认倒霉,你永远无法预判究竟能不能排上队,能不能找到那根能快充的桩,技术再快,基础设施不跟上一样是摆设,现实永远是普通人用得怎么样,而不是实验室里多么牛的充电速率。说到底,十分钟快充的故事没多少人信,大家要的就是零排队,随插随走,这,才是电车应该有的自在和舒适。

转念一想,这也是一种逆行者的尴尬吧。技术革新总是跑得飞快,宣传口号永远领先于实际落地,车厂们拼了命刷数据、炒概念,可谁能想到最后掉队的是大伙的日常体验?电桩一个个其实就是“充电孤岛”,大家各自为政,缺少系统、协同,结果是高速服务区里,电车主们耗时间、耗精力,比开油车多出一层焦虑。

其实,不止充电这块,全行业都面临基础设施升级的困境,比如电网扩容、配套设备、消防系统、产权归属,都是绕不过去的硬骨头,谁来投钱,谁来管理,大家心里都打着算盘,而且这笔账不好算。尤其节假日效应,几百万人同时出行,充电桩需求井喷,但平时却门可罗雀,这种强烈的“冷热不均”,让投资人更难下决定。换做你是投资方,舍得花几百万在全年只用十次的地方建桩吗?大多数人都犯难。

关于技术与服务的分离,这也是新能源行业普遍的通病,设计、制造、销售全流程靠谱,最后落地环节跟不上,用户体验直接崩盘。加油站是国家大手笔统一部署,电桩这边却还是各自为政,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谁都不敢保证“十分钟之内百分百能充满”。广告里,画面明亮,音乐激昂,出发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实里却只剩下服务区长队、无助和焦虑。

有人吐槽说,电车主等充电就像抢春运火车票,拼的是人品和手速,一圈排下来,能不能插上那根神奇的快充桩,都是运气,运气差一点,还能遇上“充电断电”大bug,眼睁睁看着电量只到八成,剩下的空白,咱只能“心里补电”。不少论坛里,有人晒节假日高速堵车数据,说是排队两小时,充电四十分钟,还有人专门做了统计表,核算一趟长途到底多耗时间,总结一句话,快充技术只是纸面上的诺言,实际体验谁充谁知道。

话说回来,车企对用户的承诺该有底线,十分钟能充满,不该只是“广告文学”,而是切实落地的产品力升级。而现在,充电桩落地能力跟不上,服务区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这种不对等问题,拖慢了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也打击了用户信心。未来的路怎么看?其实欧洲不少国家已在探索新政,比如为充电桩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推动电网升级,还保证公共用电不会短缺,咱们国内有关部门也该有点动作了。否则等到电车保有量再翻番,连普通人出个远门都得提前一礼拜做攻略,谁还敢买电车去长途采访、旅游?

国庆刚过,新能源车主吐槽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长龙-有驾
国庆刚过,新能源车主吐槽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长龙-有驾

归根到底,技术进步只能解决当下的问题,真正的用户体验,要靠全行业协同发力,政策支持,资本投入,电网升级缺一不可。也许将来,随插随充,走哪都是有保障,这才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但话得说回来,宣传和现实再拉扯下去,受罪的只会多一大批车主和他们的家人。

说白了,节假日高速堵车、服务区排长队、充电桩断电,这不是一时的技术短板,而是整个行业转型的阵痛。没办法,谁让咱做科技先锋呢?但总有一天,“十分钟快充”的广告词会变成日常小事,与其承诺远方,不如踏实修路。没人愿意在高速服务区耗掉两小时刷手机,也没人信十分钟充满五百公里那种美梦,能做到,插上桩就充,走哪都省心,电车才算真正有未来。

国庆刚过,新能源车主吐槽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长龙-有驾

想想自己下一次自驾出游,是不是还会纠结到底买不买新能源?你怎么看,现在的充电技术和基础服务,真能撑起电车带来的出行自由吗?欢迎留言聊聊“排队快充”的亲身体验,或者你对新能源发展的新观点!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