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谁主沉浮”车展,豪车集体隐身背后国产品牌如何逆势包馆

一场成都车展,怎么看着就有点“谁主沉浮”的味道了。今年这个盛会还没开幕,风头就已经不对劲。场馆里,自主品牌们都把“包场”玩明白了,奇瑞、长安、比亚迪这些老伙计,各整了一栋楼,堪比小区业主大会。而宾利、保时捷、劳斯莱斯这些高端大牌,反倒集体“隐身”,谁能想到,曾经闪闪发光的超豪阵营,突如其来就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这背后,扯点八卦可不只是简单的市场调整那么轻巧。

咱们先问个问题:为什么车展成了自主品牌的秀场?这几年,国产新能源车越来越牛,不怕对比,还自带社交热度。从数据看,国内新能源渗透率翻到48.7%,差不多一半的人都买电车了,有点什么味儿了?这不是简单替代,这是彻底在买菜、买车、买生活的主流赛道里,外国品牌被“抢了饭碗”。所以车展嘛,自主品牌当然得推自家新玩意,场子多大都不嫌多,展区恨不能都挂自己广告。

到底自主品牌靠啥这么“横”?高性价比、高配置其实是大家都能说出的词儿,但“内卷”这一年卷得不轻,便宜、好用、功能多已经不是差异化了,是标配。车企们拼的是“精细度”,哪一项体验能让用户舔屏?智能座舱、自动驾驶、OTA升级、AI交互,这些东西不是豪车才有,而是家家都有,谁能做得贴心、靠谱、像你弟或者你邻居那样懂你,谁才能赢。但你仔细想想,这种拼“细节”,比当年拼发动机排量、马牌轮胎,可真不一样。

再提个问题,豪车为啥突然不去凑热闹了?是不是卖不动了?有人说,不是没钱,是“场合不对”,车展越开越大众,越来越走量,豪车的受众本来就少,更喜欢自个儿搞点专属的发布会,或者直接一对一请头部客户一边吃法餐一边聊买车,不愿意跟隔壁搞电动皮卡和改装拖拉机的品牌挤一起。还能有一种解释,就是豪车自己也明白,国内市场现在的关注点不是形象和排场,是功能和体验。你上一个车展,摆十辆豪华跑车,来看的没几个真买得起,都只拍照发朋友圈,群众的关注度和转化能力,远不如长安包馆、比亚迪海豹一亮相,直接能拉一拨订单。

而且,车展本身其实也是风向标。以前老外的车展,豪车是亮点;现在国产车展,大家更多期待吉利银河、小米SU8、鸿蒙智行、蔚来ES8这些新势力,他们不光能自带流量,还带来真正能落地的智能化体验。这一轮中国搞得智能汽车,其实就跟手机圈相似,拼的是“谁能让日常用得顺”,而不是谁更贵、谁更牌面。

一场“谁主沉浮”车展,豪车集体隐身背后国产品牌如何逆势包馆-有驾
一场“谁主沉浮”车展,豪车集体隐身背后国产品牌如何逆势包馆-有驾
一场“谁主沉浮”车展,豪车集体隐身背后国产品牌如何逆势包馆-有驾

这里还得想一想,这种趋势是不是说明豪车已经“唱衰”?未必。豪车一直是“小众”和“炫耀”属性,但大众车市发生结构性迭代,电动化浪潮下大佬们不一定能再用过去的风头收割消费升级的红利。前几年大家都说,再穷不能穷汽车,买奔驰、开宝马是身份;现在呢?蔚来、理想、比亚迪仰望、腾势,都比奔驰还宽敞,还智能,还省油,还会自动泊车。买车不再是“身份爆表”,而是“体验爆表”。如果豪车还是那套旧故事,只能贵不能智能,那就真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而且,拉开说,现在外资豪车品牌自己也有点迷茫:你看上海车展就有类似情况,成都这次更直接。有人给出数据,豪车销量7月环比下降29%,零售份额不到一成,压力大啊。但这不光是经济环境,更多还是品牌和技术路线未跟上。全球都在谈ESG、绿色出行、智能驾驶,但豪车的电动化变革比中国慢半拍。你现在问个消费者,是不是买电动车,八成都说“先试试”,有试驾,有体验,觉得方便靠谱才买。而豪车用户,你不把电动马力和智能体验搞明白,人家也不愿意掏钱包。

自主品牌包场这件事,真不是偶然。过去咱们被合资品牌看作学习对象,现在“专馆”都敢租、敢抢大饼。而且技术扩展、产业升级,一圈智能驾驶、一圈爆款自动泊车、一圈声控娱乐系统,根本就是“新品种”战场。车展成了“国产车强势群聊”,外国品牌只能坐在墙角“观望”。豪车其实没必要跟着热闹,他们的钱早就被厂商赚够了,但想吃大市场、要拼智能体验,还真得学学咱们怎么做消费者研究,怎么卷性价比,怎么升级服务。

很多人会疑惑,车展是不是技术发布会,其实你看,最核心的还是流量和转化。车展提供的,不是“炫酷”,而是“买得着”。理想i8、小鹏P7、零跑B10这些刚发布的新车,搞个路演,现场解锁智能座舱功能,手把手教你用,直接能看见下单转化。传统豪车就是一圈圈优雅地转着,看一眼就走了,不扔钱不下单。品牌自己也明白,国内车展就是大卖场,不是小型沙龙。

大家真可以思考一下,现在的购车心理到底是啥?买身份还是买体验?中国的消费升级已经不是只看品牌,更多看你能不能解决实际用车的痛点。不管是造车新势力,还是老牌国货,拼的都是“场景优化”和“产品复购”。你再贵再高端,也得做到“物有所值”。不然不光豪车会出问题,所有品牌都会被这个潮流卷走。

再回头看,这波车展,其实就是移动生活方式的总动员,大家真正比拼的是如何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智能、更符合人的习惯。智能家居、机器人、三电系统、个性化改装这些配套产业也都赶紧来凑凑热闹,靠的是多维度渗透消费场景。以后买车,可能不仅仅是看车本身,还看你身边能不能无缝对接手机、家里、办公区,真正把“出行”搞成全链路体验。豪车如果还纠结于“奢侈品”,这条路越来越窄了。

其实这轮变革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用户话语权的彻底强化。过去买车,是品牌告诉你“该买啥”;现在是用户自己选择“喜欢啥”。自主品牌包馆也不是高兴自己多牛,而是能更好地服务每一个真实用户。车展热闹归热闹,最后比的还是你手里的订单和口碑。如果谁能在智能、体验、场景上卷出新高度,大家自然会往他那跑。

既然都到了“成都包场”的局面,消费者其实更需要的是“透明选择”和“多样体验”。哪怕豪车缺席,也未必是坏事,反倒让国产品牌少点压力,敢于创新,不用再给欧洲老哥打工做配角了。这个趋势搞不好下一步就是“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让老外也来“按需选车、按需体验”。

一场“谁主沉浮”车展,豪车集体隐身背后国产品牌如何逆势包馆-有驾

总之,今年成都车展,不是简单的热闹和缺席,而是一次全行业的大洗牌。新能源、智能化、自主品牌崛起,谁“包场”谁就有话语权。那些高高在上的豪车,要么学着接地气,要么就只能在小圈子里自嗨。而买车这事,永远都是用户说了算。将来的车展,说不定再没豪车排场,只有一场场拼体验、拼服务、拼创新的国产群英会。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