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汽车圈里有一件大事让不少车主,尤其是比亚迪的车主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事情是这样的,比亚迪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远程系统升级,一下子覆盖了旗下王朝系列的十七款车型。
这次升级不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地改改界面、优化一下流畅度,而是给车辆的“大脑”装进去了好几个实实在在的新功能,特别是智能停车辅助系统,变得比以前聪明多了。
最关键的是,比亚迪还放出了一句非常硬气的话:以后用我们的智能停车功能,要是发生了刮蹭事故,用户不用管,公司来负责赔偿。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就在车主群体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都在说,这下子智能驾驶功能才算是真正敢放心用了。
我们先来具体看看这次升级到底解决了哪些平时开车停车的烦心事。
对于很多驾驶员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在拥挤的停车场里找车位,尤其是那种宽度刚刚好,两边又都停着车的“极限车位”。
以前很多车虽然也带自动泊车功能,但大家心里总是不踏实,生怕电脑的判断出现失误,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车或者别人的车给蹭了,所以这个功能的使用率一直不高。
比亚迪这次升级,第一个重点就是解决这个信任问题。
新系统增加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功能:在进行自动泊车,识别到车位非常狭窄时,系统会在车身进入车位的过程中,自动把两侧的后视镜给收起来。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一下子打消了车主的很多顾虑。
因为后视镜是车身最宽的部分,把它收起来,就给车辆留出了更大的安全余量,大大降低了刮蹭的风险。
很多老车主体验后都说,以前觉得这个自动泊车有点“傻”,现在感觉它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动作,让人放心多了。
除了解决“不敢停”的问题,这次升级还考虑到了“怎么停更方便”。
现在开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车型的充电口设计在车头位置,比如比亚迪的元PLUS。
按照我们习惯的倒车入库方式,车头朝外,停车后想充电,就得从车位里侧的充电桩拉一根很长的线,绕过大半个车身才能插上,既不方便也不美观。
针对这种情况,新的泊车系统增加了一个“车头朝内”的泊车模式。
驾驶员选定车位后,可以选择让车头先进去,系统会自动规划好路线,一把方向就稳稳地停好。
这样一来,下车就在车头位置,直接就能插上充电枪,省去了很多麻烦。
这个功能对于开MPV车型的家庭用户来说也同样实用,因为MPV车身长,倒车入库后,后备箱门常常会因为离后面的墙太近而无法完全打开,现在选择车头朝内停,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更进一步,新的系统还学会了“灵活变通”。
我们在停车场里经常会遇到一些不那么“标准”的车位,比如车位旁边紧挨着一根大柱子,或者前一个车主停车不规范,占了一部分线。
以前的自动泊车系统往往比较“死板”,它只会按照程序设定,努力把车停在车位的正中央。
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是,驾驶员一侧的车门被柱子挡住,下车时得侧着身子往外挤,非常狼狈。
现在,比亚迪的系统允许驾驶员在泊车前进行微调,可以在屏幕上选择“偏左停一些”或者“偏右停一些”。
系统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你的指令,把车停在最方便你上下车的位置。
这种细节上的优化,体现了智能系统正在从执行固定命令,向理解用户意图的方向发展,让科技变得更有温度。
说完了停车,我们再来看看行车方面的改进。
这次升级同样给车辆的行驶辅助系统带来了提升。
比如,在高速或者城市快速路上开车,我们最怕的就是旁边车道的车辆不打转向灯,突然就猛地一下并线过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鬼探头”式加塞。
以前的辅助驾驶系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通常只能做出被动的反应,比如紧急刹车来避免碰撞。
而升级后的“天神之眼”系统,则增加了一项主动预警功能。
当侧后方的雷达监测到有车辆正在危险靠近,并有加塞的意图时,车辆会自动闪烁大灯并辅以短暂的鸣笛声,用一种车辆之间通用的“语言”去提醒对方车辆:“我在这里,请注意安全。”这种从被动避险到主动沟通的转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功能,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潜在的风险。
还有一个非常贴合国内实际路况的功能,就是智能调整巡航速度。
很多车主都用过自适应巡航(ACC),它能跟着前车跑,前车快它就快,前车慢它就慢。
但在复杂的路况下,只盯着正前方的一辆车是不够的。
比如在一段畅通的高速上,你所在的车道前方可能刚好有一辆开得很慢的大货车,如果按照传统的ACC逻辑,你的车就会跟着它一起慢下来,影响通行效率。
新的系统则会综合判断周围多个车道车辆的整体行驶速度,如果发现其他车道车流速度很快,只有你前方这辆车慢,它就会智能地把巡航速度保持在一个更合理的水平,而不是傻傻地跟车。
有车主分享说,这个功能在通过那些限速变化很大的路段,比如前方突然出现施工区,限速从120公里/小时骤降到80公里/小时,就特别好用。
以前需要驾驶员精神高度集中,生怕错过限速牌被罚款扣分,现在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会提前识别到限速变化,并平顺地把车速降下来,比人为操作更加及时和安全。
最后,我们来谈谈这次升级中最引人关注,也是最具分量的一点——比亚迪官方做出的那个“兜底”承诺。
他们明确表示,只要是用户在使用车辆自带的智能泊车辅助功能时,因为系统原因导致的刮蹭、碰撞等事故,一切责任和维修费用都由比亚迪公司承担。
用户不需要走自己的保险,也不用跟对方车主扯皮,直接联系官方就能解决,而且这个承诺是终身有效的。
这个承诺之所以分量重,是因为它直接触及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推广应用中的核心痛点——责任划分。
过去,所有车企在宣传自己的辅助驾驶技术多么先进的同时,都会在用户手册里加上一句“本功能仅为辅助,驾驶员需时刻保持专注并承担最终驾驶责任”。
这让很多消费者觉得,智能驾驶就像个“看上去很美”的工具,真正出了问题,责任还是要自己扛,因此在使用时总是心存疑虑。
比亚迪这次的做法,等于是把这个最大的不确定性给消除了,用真金白银为自己的技术自信背书。
那么,比亚迪的底气从何而来?
他们自己也进行了解释,主要有四点。
第一,是庞大的用户数据。
目前比亚迪智能驾驶系统的用户已经超过百万级别,这么多的车辆每天在全国各地各种复杂的道路和停车场里行驶、停放,产生了海量的真实数据。
这些数据是优化算法、提升系统可靠性的最佳养料。
第二,是强大的研发团队。
比亚迪有一支规模数千人的智能驾驶研发队伍,进行全栈自研,这意味着从底层的感知硬件到上层的决策算法,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实现软硬件之间最高效的协同和最快速的迭代。
第三,是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优势。
作为全球少有的能同时自主生产电池、电机、电控乃至车规级芯片的企业,比亚迪可以从根源上保证核心零部件的质量和供应,并能将新技术快速应用到大规模量产的车型上。
第四,正是基于以上三点形成的规模效应,让他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去承担这份责任。
总的来看,比亚迪这次的大规模升级和“出事我赔”的承诺,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产品更新,它更像是一次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宣言。
它表明中国的汽车品牌,在智能化这条赛道上,已经从单纯地堆砌硬件、宣传概念,进入到了一个更看重用户体验、敢于承担责任的新阶段。
当然,任何技术在发展初期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也有个别用户反映升级后的系统偶尔会有反应延迟的情况,但这种敢于把责任扛在自己肩上的态度,无疑为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这也让消费者明白,未来买车,除了看续航、动力这些传统指标,一个智能系统到底好不好用、稳不稳定、背后的企业敢不敢负责,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