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躺着赚钱,今降价求生,BBA的神话破了?

二十多万买一台宝马i3?这消息刚出来那会儿,圈子里都炸了,第一反应还以为是哪个销售为了冲业绩在瞎忽悠。毕竟,这车官方指导价可是结结实实地挂在35万往上。结果呢,还真不是玩笑。一时间,之前那些嚷嚷着“30万的宝马电车狗都不看”的人,转头就变成了“20万的宝马令人狂喜”。

这场景,搁在五年前,谁敢想?那时候的BBA,奔驰、宝马、奥迪,哪个不是端坐神坛,车标本身就是一张无形的社交名片。加价提车是常态,利润厚得让人眼红。2021年,光宝马一个牌子就在中国卖了将近85万辆车,那才是什么叫“躺着赚钱”。消费者心甘情愿为那份品牌溢价买单,为的是历史,是文化,是一种身份的默认。

可电车的浪潮一来,天就变了。好日子好像一夜之间就到了头。

翻开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那数据简直惨不忍睹。三家在中国的销量齐刷刷地两位数下滑,宝马跌了15.5%,奔驰14%,奥迪也掉了10.2%。这直接导致了三巨头交出了近些年“最难看”的半年成绩单。奔驰的净利润直接腰斩,宝马也少了差不多三成。他们在财报里倒是挺坦诚,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

何止是激烈。根据最新的上险数据,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市场,八成以上都已经是中国品牌的天下。更扎心的是,在50万以上的价格区间,问界M9的销量已经稳稳压过了宝马X5。这说明什么?说明过去靠车标定价的逻辑,正在被一点点瓦解。杰兰路的数据也显示,奔驰的单车成交均价一年就掉了7.2%,宝马奥迪也都在降。

曾躺着赚钱,今降价求生,BBA的神话破了?-有驾

所以,开头那一幕就不难理解了。这不是简单的降价促销,这更像是一场迟到的、带着点悲壮意味的自救。奔驰把全新纯电CLA的起售价直接拉到25.9万,一脚踩进了20万到30万这个最血腥的战场。奥迪更狠,上汽奥迪的Q5 e-tron Sportback算上优惠,22万多就能开走,结果上市半小时就收了一万份订单。看来,价格这把刀,用起来还是那么锋利。

光降价还不够,智能化这门课,以前是选修,现在是必修,而且是得连夜补的那种。BBA也放下了身段,开始“换脑”。奔驰找了字节跳动搞大模型,又联手Momenta研发智驾系统。奥迪呢,干脆把华为的乾崑智驾系统给装上了,座舱里还有科大讯飞和火山引擎的身影。上汽奥迪那款Q5 e-tron Sportback,甚至把经典的四个圈标换成了发光的“AUDI”字母,这姿态,算是彻底向新时代低头了。

这一套“降价+补课”的组合拳,打得确实有点样子了。毕竟,BBA百年的造车工艺和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依然是实打实的优势。在百万级别的顶端市场,奔驰的号召力也还在。可问题是,当一辆奥迪用着华为的智驾,一辆奔驰的语音助手是豆包大模型,消费者到底是在为BBA的百年传承买单,还是在为中国科技公司的技术成果付费?

宝马现在的处境似乎更尴尬一些,新世代的iX3国产还得等到2026年,这中间的产品空窗期,眼睁睁看着对手们表演。虽然高层画出了宏伟的蓝图,说到2030年纯电车销量要占一半以上,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曾躺着赚钱,今降价求生,BBA的神话破了?-有驾

从高高在上到近身肉搏,这场转型的阵痛,恐怕才刚刚开始。豪华巨头们终于开始学着在新能源这个新牌桌上玩游戏了,只是,牌桌上的玩家,早已不是当年那些熟悉的面孔了。现在的问题是,这身段都放下来了,未来的市场还会给他们留一个主桌的位置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