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独角兽企业商业模式研究:合众汽车

2025 年 6 月,浙江嘉兴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破产重整公告,让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合众汽车")再次成为行业焦点。这家成立于 2014 年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曾在 2021 年获得 360 集团 29 亿元战略投资,估值一度达到 220 亿元,短短四年后却走到了需要招募重整投资人的境地。合众汽车的起伏轨迹,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商业模式的机遇与陷阱。

起步:双资质与双工厂的战略布局

2014 年 10 月,当合众汽车在浙江桐乡注册成立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于培育期。创始人方运舟团队敏锐抓住了政策窗口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关键资质突破 ——2017 年 4 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整车生产资质,2018 年 5 月拿到工信部新能源牌照,成为行业第七家拥有 "双资质" 的企业。这种资质优势在当时的新能源造车热潮中,成为吸引资本的重要筹码。

为支撑量产交付,合众汽车早早启动了生产基地建设。2018 年 5 月,占地 400 余亩的桐乡智慧工厂竣工投产,这座工业 4.0 标准的工厂承担起哪吒 N01、哪吒 V 等早期车型的生产任务,截至 2022 年 7 月累计生产超过 15 万辆整车。2019 年 7 月动工的江西宜春基地,则在 2022 年 1 月正式投产,规划年产能 10 万辆,主要生产哪吒 S 等中高端车型。这种 "双工厂" 布局,在 2020-2022 年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期,为合众汽车提供了产能保障。

产品定位上,合众汽车选择了中端市场切入。2020 年推出的哪吒 V 和 2021 年上市的哪吒 U,价格区间锁定在 11.88-20.68 万元,精准避开了特斯拉、蔚来等品牌主导的高端市场,又区别于五菱宏光 MINI 等代步车型。这种卡位策略在初期取得成效,借助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和一二线城市增换购需求,哪吒汽车在 2021-2023 年实现了销量持续增长。

扩张:资本输血与技术合作的双刃剑

2021 年成为合众汽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 10 月,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以 29 亿元投资入股,通过两步增资最终获得 16.594% 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这笔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双方在智能安全领域的技术合作。

依托 360 的安全技术积累,合众汽车在车辆网络安全领域加速布局。2023 年 2 月,哪吒汽车获得 TÜV 南德颁发的欧盟 E13 UN R155 CSMS 证书,成为全球首家获得该认证的企业,标志着其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达到国际标准。在具体技术层面,合众汽车申请了多项安全相关专利,包括能实时监控车辆安全状态的行车监管系统、优化低温充电性能的电池管理技术,以及提升智能驾驶安全性的主动跟车系统等。

资本助力下的合众汽车加快了扩张步伐。2022 年完成超过 20 亿元融资,引入中车基金、深创投等国资背景投资方;2023 年企业名称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明确上市目标;2024 年 6 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由中金、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机构担任联席保荐人。截至 2024 年,合众汽车已形成哪吒 N01、U、V、S 等多车型矩阵,覆盖 10-25 万元主流市场区间。

然而扩张背后隐忧渐显。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 至 2023 年期间,合众新能源的收入虽持续增长,但净亏损从 48.4 亿元扩大至 68.67 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 180 亿元。这种 "越卖越亏" 的局面,暴露出其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 —— 过度依赖资本输血,未能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机制。

危机:量产瓶颈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

2024 年 11 月,合众汽车突然陷入停产困境,这一停就是 8 个月。停产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不断下探价格,挤压了哪吒汽车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公司资金链紧张导致零部件供应中断,生产难以为继。

从商业模式角度看,合众汽车的危机源于几个关键失衡:

首先是产能规划与市场需求的失衡。宜春基地 10 万辆年产能与桐乡基地的扩产计划,是基于年销量 20 万辆以上的预期设计的,但实际市场表现远未达标。2023 年全行业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 30%,但哪吒汽车未能跻身第一梯队,销量规模不足以支撑双工厂的固定成本分摊。

其次是技术投入与变现能力的失衡。尽管积累了多项安全专利和智能驾驶技术,但这些技术未能有效转化为产品溢价能力。哪吒汽车的主力车型仍以性价比为主要卖点,与同价位竞品相比缺乏差异化优势,导致不得不通过降价维持销量,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

最为致命的是资本运作与经营效率的失衡。连续多年的大额融资并未带来经营改善,反而因股权稀释增加了治理难度。2025 年 6 月被申请破产时,合众汽车仍保留 400 余名核心员工,产线设备状态良好,显示其并非技术或生产能力不足,而是商业模式未能闭环导致的资金链断裂。

启示:新能源造车的生存逻辑再思考

合众汽车从独角兽企业到进入重整程序的历程,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商业模式反思。在行业快速发展期,很多企业将 "资质 + 产能 + 融资" 视为成功三要素,但合众汽车的案例证明,缺乏健康的盈利模式支撑,这些要素反而会成为负担。

产品定位需要更加精准的市场洞察。合众汽车选择中端市场本身无可厚非,但在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区间,既需要控制成本实现性价比,又需要技术创新形成差异化,对企业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相比之下,蔚来聚焦高端市场建立服务壁垒,理想围绕家庭用户打造场景化产品,都形成了更清晰的价值主张。

技术转化需要构建商业闭环。合众汽车与 360 的合作未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网络安全技术优势没有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反观蔚来的换电技术、小鹏的智能驾驶,都形成了 "技术研发 - 产品落地 - 用户付费" 的正向循环,这种能力比单纯的专利数量更重要。

资本策略需要匹配经营节奏。新能源汽车是重资产行业,需要持续资本投入,但必须建立在清晰的盈利路径上。合众汽车三年 180 亿元的亏损规模,远超其收入增长速度,这种烧钱模式在资本退潮后难以为继。行业头部企业如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和规模效应实现盈利,证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是吸引资本的根本。

2025 年 8 月,合众新能源管理人发布《关于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的公告》,标志着这家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最终重整结果如何,其商业模式的得失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研究样本。在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期,只有那些能够平衡产品、技术、资本关系,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最终胜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