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断网,承诺变自费,车主变被动

前段时间哪吒汽车突然联系各地车主,说什么车联网要断网了,原来一直各种承诺的免费流量,现在要自己掏钱去买,这一下把不少车主都给整蒙圈了——买车的时候销售员拍着胸脯保证终身免费的车联网流量,怎么说没就没了?一条简单的短信,车主们就从“享受科技”降级成“自费上网用户”,这事搁谁心里不堵得慌?

这些年大家挑选智能车,不管动力电池怎么宣传,车机系统、车联网服务几乎成了标配、甚至是卖点。宣传的时候厂家讲得天花乱坠,什么随时路况导航、语音操控、智能娱乐生态,买车送流量,终身免费,出门在外再也不怕路盲,轻轻松松就是“车轮上的生活”。可是眼睁睁看见哪吒这次直接给断了信号,再一琢磨,是不是很多车主都成了免费的“小白鼠”?

你说,国内造车新势力,哪家不是贴身肉搏、拼到头破血流,为了市场份额拼得连自家员工的工作餐都能省?哪吒当年靠销量冲到新能源销冠,一度让大家看好,宣传口径更是拉满。但风头刚过,下滑速度也是让人目不暇接。2024年销量砸到6万多,有没有点让人唏嘘的感觉?才两年间,资本链断裂,变成“失信被执行人”,原先说好的承诺也跟着破产泡汤,商业世界的冷漠就是这种,把各种小承诺一步步变成了空头支票。

其实哪吒这次断网事件明摆着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事儿是“合众汽车欠钱”,跟服务商联想懂的通信合作跑不下去了,联想这边扛不住了,只能强硬下线。哪吒给不了钱,可车主还得用车、开导航,车机娱乐没人管,成了“自求多福”。这里面最狠的转变,就是把本来属于“销售承诺”的免费服务改成“用户自费”。

那咱们要问了,这样的突然断网,到底反映了哪些问题?是行业的锅、是企业的锅,还是所有消费者都逃不过的坑?技术本身不难理解,流量有成本,厂商给服务商钱,车主才能用车联网。问题是你本来答应好所有客户,购车合同里写着“流量终身免费”,现在一出问题,厂家自己咬牙跑路,把责任全推给用户,这种甩锅方式到底厚道不厚道?

还有,哪吒的困局里,金融、管理、市场都盘根错节。很明显,纵使车主把流量包重新买了,也不是对症下药。企业本身不解决自身经营裂缝,没钱没管理,最终就会失信客户。即便流量包后续服务能走下去,谁敢相信将来不会再有新幺蛾子?难道买车变成了“服务赌局”,天知道下一个断网轮到谁?如今这个互联网汽车的时代,我们真的能安心依赖厂家各种“免费承诺”吗?

这两年汽车营销卷得飞起,大家都吹“智能座舱”,什么导航语音,智能互联,把流量当福利送。当车主兴冲冲选了车品牌,心里就默认地“终身流量”能兜底,车厂不至于违约。可是哪吒断网这一刀,直接把底线往下拉了。对车主来说,买车不再是一个纯消费行为,更像一场“周期性风险投资”,每月交钱买流量,真成了“车轮上的宽带用户”。这转型里,咱们居然傻傻地没法拒绝,只能被动买单。

说句扎心话,中国汽车市场这些年谁不被“天花乱坠的承诺”洗脑过?优惠补贴、终身质保、免费流量……厂家为了抢客户,花样百出,等资金链一断,合同承诺不值钱了,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变化,连抗辩的空间都没有。这背后的逻辑就是:企业把消费者利益看得很轻,自己的经营利益看得最重。一遇到困难,优先保护自己的生存,“用户体验”什么的一次次让步,这正是中国式创新里最现实的一面。

哪吒汽车断网,承诺变自费,车主变被动-有驾

那车主们怎么应对呢?其实普通消费者根本没有对抗的武器。你打官司嘛,得有合同条款、证据、时间。哪吒汽车这样的承诺,往往是销售现场口头一说,或者在说明书里淡淡一行,真出问题了,“终身免费流量”的措辞模棱两可,厂家可以引用一大堆免责语翻身。你不买流量的话,车机成了废铁,谁也干着急。所以在这场博弈里,用户始终是受制于人,“厂商却始终掌控了主动权”。

其实这种以“流量断网”变相割韭菜的方式,带有一种赤裸裸的利益转移。企业最初靠高大上的服务吸引客户,但一旦经营出现裂痕,就把成本压力直接让用户埋单。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车主们每月多掏几块钱这么简单,更是极大的削弱了品牌公信力。哪吒这次断网,不只是哪吒一次危机这么简单,它给整个行业都敲响警钟,无论造车新势力还是几大传统车企,以后对“免费承诺”都得掂量几分了。

长期来看,这种随意变更服务合同的行为,其实严重打击了行业生态。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信心本来就摇摆不定,一遇到企业经营不善,承诺糊弄人,连最基础的流量服务都能突然停掉,谁还敢放心买智能汽车?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花样百出的技术创新之外,真正要做的是把客户权益牢牢守住,把服务承诺变成真心话,而不是“营销手段”。断网事件再次证明,企业给消费者的信任都是脆弱的,一旦崩盘,所有“天花乱坠的福利”都是镜花水月。

有人问,现在车主是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现实?目前看是这样,你不买流量,车联网就用不了。等于一辆本来高大上的智能汽车,直接回到只能听收音机的年代。厂商不兜底,用户也没办法维权。这是整个市场里最无奈的地方。

哪吒汽车断网,承诺变自费,车主变被动-有驾

既然哪吒断网事件已经发生,大家还得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以后买车,是不是更应该“理性审查合同”,把那些花里胡哨的口头承诺落实到纸面?如果企业承诺终身免费流量,有没有第三方合同保障?行业监管是否应该介入,对“服务中断”现象进行干预?而不是让每一次失信事件都变成新闻热搜,多数车主只能哑巴吃黄连。

哪吒汽车断网,承诺变自费,车主变被动-有驾

站远一点看,其实“断网”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过去,售后服务只关注质保、维修,现在却要关注“数据服务”的可持续性。企业把互联网服务深度绑定进产品,现在却没有完善的合同体系来保障用户权益。未来大家挑选智能汽车,除非官方合同里列清条款,否则所有“终身免费”都可能是句空话。

所以通过哪吒断网事件,一个很简单却真实的道理摆在消费者面前:别信那些听起来很美的花言巧语,也别把“企业承诺”当成和法律合同一样牢靠。买车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权益保护还在后头,只要行业规则不完善,只要企业经营有风险,所有服务都有可能突然消失。等将来别的品牌也步哪吒后尘,大家再回头看这次的断网风波,只怕才明白什么叫“信任的代价”。

最终,哪吒汽车的断网不是偶然,也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整个行业“服务承诺信用危机”的冰山一角。不管你是今天的哪吒车主,还是明天的智能车用户,面对厂家许诺的福利,最好多加小心:互联网汽车时代,流量不是天生免费的,厂家的承诺也不会一成不变。以后买车,还是要多琢磨两句:我花的钱,真的能换来廿年如一日的服务吗?这些看似美好的承诺,究竟有几分靠谱,几分虚妄?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