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缺口!60天账期严规下仅两车企安全

“支付账期60天”,听起来像是一条财务规定,但它的背后,可能正悄悄决定着你未来能买到什么车、哪家车企还能活下来。

最近,包括广汽、一汽、东风、比亚迪、吉利、长安、小鹏、理想在内的十几家主流车企,集体发声承诺:将供应商账期控制在60天以内。乍一听,这事儿跟咱们普通车友没啥关系——又不是我欠零件厂的钱。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家车企因为突然要还清上百亿的“欠款”而现金流断裂,它还能继续生产你心心念念的新车吗?还能保证售后服务不断档吗?

更惊人的是,有研究机构测算:若这条政策严格执行,国内17家上市车企将面临近万亿元的资金缺口。而在这场“财务大考”中,真正能从容过关的,可能只有两家——特斯拉和理想。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所有车企面前的一道生死题。

一场“账期革命”,为何来得如此猛烈?

事情的源头是2025年6月1日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核心就三条:

账期不得超过60天;

禁止强制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等非现金支付;

强化监管,逾期将公示并限制投标。

简单说,以前车企可以“拖着不付”,用一张“商业承兑汇票”打发供应商,现在不行了。你得真金白银在60天内结清。

这背后,是国家在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撑腰”。毕竟,很多零部件厂利润薄、融资难,被大车企“压款”几个月,日子过得紧巴巴。可问题是,车企也不是神仙,钱从哪来?

账期有多长?看看数据就明白了

我们先看一组扎心数据(来源:中国经营报、海豚投研):

比亚迪:应付账款周期接近7个月(约210天)

北汽蓝谷、海马:长达8-9个月

东风股份:高达221天

万亿缺口!60天账期严规下仅两车企安全-有驾

长城、奇瑞、吉利:分别为163.75天、142.88天、129.67天

而国际同行呢?

大众:41.18天

丰田:54.84天

现代:53.78天

通用:64.10天

斯特兰蒂斯:82.76天

国内车企平均账期接近182天,几乎是国际水平的两倍。这意味着,咱们的车企习惯了“用供应商的钱做生意”,形成了某种“供应链融资”模式。

现在政策一收紧,等于突然断了“输血”,谁扛得住?

万亿缺口从何而来?比亚迪一家就占3000亿

海豚投研根据2024年报和2025年Q1财报测算,若所有车企将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且追溯历史应付账款,那么:

比亚迪:需一次性补上近3000亿元

上汽集团:约1420亿元

吉利汽车:约1087亿元

17家车企合计缺口逼近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一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的数倍。

问题来了:车企账上真有这么多现金吗?

万亿缺口!60天账期严规下仅两车企安全-有驾

答案是:大多数没有。

谁在安全区?谁在悬崖边?

我们按“在手现金能否覆盖应付缺口”来分梯队:

第一梯队:真正安全的只有两家

特斯拉:本身账期就短(41天左右),加上手握巨额现金,完全无压力。

理想汽车:经营现金流强劲,2024年卖一辆车赚一辆的钱,现金流健康度在新势力中一骑绝尘。

这两家,可以说是“轻装上阵”的典范。尤其是理想,我去年试驾L系列时就发现,它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极其精细——没有盲目扩张,每一步都算得清清楚楚。现在看,这不仅是产品策略,更是财务智慧。

第二梯队:有底气,但需谨慎

上汽、广汽、北汽:作为国企,扩张相对稳健,现金流储备较足。虽然上汽缺口大,但整体抗风险能力仍强。

但要注意,上汽有息负债高,净现金不多,一旦融资渠道收紧,压力也会迅速上升。

第三梯队:危险警戒线上的玩家

包括蔚来、小鹏、零跑、赛力斯、长安、长城、一汽、江淮、东风股份等。

这些企业要么处于扩张期,要么利润微薄,现金流本就紧绷。若真要一次性补上几百亿“历史欠款”,很可能直接触发资金链危机。

我认识一位零跑的供应商,去年就被“商业承兑汇票”拖得差点破产。他说:“车企说60天,结果开的是6个月商票,等于白条。现在政策来了,我们是高兴了,但他们要是倒了,我们也拿不回钱啊。”

这话,道出了整个产业链的无奈。

车企真的会“还钱”吗?细节决定成败

万亿缺口!60天账期严规下仅两车企安全-有驾

说到这里,各位车友可能会问:那这政策到底能不能落地?

我的判断是:会执行,但不会“一刀切”。

为什么?因为如果真按最严标准执行——追溯历史、全部现汇支付、60天从收货起算——那整个行业都得“地震”。

所以,关键看执行细节:

账期从哪天算起?

是零件送到三方仓库就算,还是进厂验收才算?差几天,可能就是几亿的现金流差异。

开票时间怎么定?

当月开票还是次月?开票月是否计入账期?这些都会影响实际支付节奏。

支付方式允许承兑汇票吗?

目前上汽、北汽已明确: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这是个积极信号。但银行承兑汇票是否允许?期限多长?仍待明确。

是否追溯历史欠款?

这是最敏感的问题。若要求一次性结清超期账款,恐怕多数车企都得“躺平”。

所以,我推测,政策会分阶段推进,比如:

新订单严格执行60天;

历史欠款分期偿还;

允许一定比例的银行承兑汇票,但期限不超过30天。

万亿缺口!60天账期严规下仅两车企安全-有驾

否则,真有可能“好心办坏事”,把一批车企逼上绝路。

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买车、用车会受影响吗?

这才是咱们车友最关心的。

短期看,影响不大。政策刚出,车企还在观望,车型供应、价格、售后都不会立刻变化。

但长期看,可能有三大影响:

部分品牌新车发布节奏放缓

资金紧张的车企,可能减少研发投入,新车型推出速度变慢。比如某些主打“堆料”的新势力,若融资困难,可能被迫收缩战线。

售后服务网点收缩风险

若车企现金流吃紧,最可能砍掉的就是“烧钱”的售后网络。你现在觉得方便的上门取送车、免费充电,未来可能都要收费。

供应链稳定性下降,缺芯少件可能重现

供应商一旦拿不到钱,可能减少备货,甚至停产。2021年“芯片荒”导致等车半年的场景,有可能在某些品牌上重演。

所以,买车不能只看配置和价格,还得看车企“底子硬不硬”。

理想为何能独善其身?它的“财务驾驶模式”值得学习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夸一夸理想汽车。

我不是它的粉丝,但作为观察者,我佩服它的“财务定力”。

不盲目扩张:不像某些新势力一年开几百家门店,理想始终控制节奏。

万亿缺口!60天账期严规下仅两车企安全-有驾

产品聚焦:三年只做L系列,把单一平台做到极致,摊薄成本。

现金流为王:每卖一辆车,都能快速回款,形成正向循环。

这就像开车——有人喜欢一脚油门冲到底,有人懂得匀速巡航更省油。理想显然选择了后者。

我在试驾L7时就发现,它的底盘调校不追求极致运动,而是平衡舒适与操控,就像它的经营哲学:不激进,但稳。

结语:账期改革,是阵痛,也是机遇

60天账期,表面是财务问题,实则是整个汽车产业生态的重塑。

它逼着车企从“靠供应链输血”转向“靠自身造血”,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益经营”。

对消费者来说,短期可能面临不确定性,但长期看,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汽车行业,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毕竟,谁也不想买一辆车,三年后品牌就倒闭了,连OTA升级都没人管。

所以,下次你去看车,不妨多问一句销售:“你们公司账期多久?用不用商票?”

这不是财务问题,这是你未来用车安全的底线。

互动时间:

你觉得车企该不该“立刻还钱”?还是该给个缓冲期?

你买车时,会关注车企的财务健康状况吗?

如果一家车企账期长但车便宜,一家账期短但车贵,你选哪个?

万亿缺口!60天账期严规下仅两车企安全-有驾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咱们下期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