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半,检修工的手电筒晃过厂房最后一台未出库的新车外壳。漆面光洁,前脸线条野心勃勃,远远看像一台保时捷卡宴,近看却分明印着众泰的标。如果你是这个工人,会不会突然生出一种,站在时代废墟上的孤独感?我猜,大概率不会。车间里响着机器的喘息,工人们关心的是工资条,不是汽车史。但那一刻的工业遗迹,确实写下了一个国产“神车”终章。
众泰,也许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等同于路上一眼识破的“保时捷”。SR9、T600这些型号,外观撞得令人瞳孔地震,价格却像打折猪肉。你会不会想,要是自己想买保时捷,差钱的时候,某种意义上,众泰给了个“心理安慰”?讽刺归讽刺,现实确实有无数家庭在这个“安慰”里找到了归属。2016年,它年销33万辆,风头一时无两。三年后,“神话”碎了一地——仿得再像,也掩盖不了发动机的鼾声,和内饰的塑料气味。
从专业角度抽丝剥茧,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企业破产,更像是一场创新危机的公开演练。众泰早年用“模仿”淘得第一桶金,说得难听点,就是老师家作业抄得勤快,还能拿高分。但是市场的阅卷老师,只给了它第二次机会。第三次,第四次,答案不对了。技术路线始终乏力,平台、设计、动力总成——缺一样都要命。一旦竞品下场,比如吉利、比亚迪开始堆技术,众泰只能在价格战里死撑。俗话说,“只要抄得够快,失败就追不上我”,但现实是,抄到最后,你抄不过心态变化。用户不傻,外壳好看一次,第二次就要看芯子。
众泰的标换了,又换了。高管换了几茬,工资却总是高。重庆分公司最后一次关门,是工作人员自己拍照留念的。你不能怪人家过分留恋,也不能只骂管理层贪腐。汽车工业,本质就是烧钱打仗,谁钱烧得慢,谁倒得快。众泰的钱根本没烧进主战场——你能说它没想创新吗?T700确实有试水,但研发不是在板房里画几张欧式肌肉线条就完事。团队能力、技术储备、供应链关系——这些都是围城,众泰一直在门口踟蹰,却始终敲不开门。
至此,你或许会问:“为什么别人学得动,众泰学不动?”这个问题是汽车圈里几千工程师心头的灵魂拷问。模仿和创新的边界,很像现场勘查时的鞋印——模仿可以帮你走过泥泞,但泥地总要自己踏出来。汽车不是手机,不是衣服。外壳能学,底盘、三电、智能座舱,你没点家底,就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市场转风口,新能源来势汹汹;你还在仿燃油车外观,人家已经在点对点升级芯片。
当然,众泰不是孤例。哪吒今年也在崩,一大堆造车新势力大起大落。老车企拼命降价,比亚迪一拳砸下来,像刑警收网似的,一批边缘玩家连追都懒得追了。你可以把众泰这场“陨落”看成是一种产业筛选,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道理听起来很冷。其实比现实还冷的是,就算你产品差用户未必当时就走,但你没有下一个故事,炒一锅冷饭顶多还剩底油。每一次企业倒下,都是管理、技术、市场、风口、资本,多股线头拧成麻花,然后一起断。
没人会为众泰垂泪,这个行业自带悲壮。我们写案子时都知道,案发不是终点,尸体里记录着一部更长的剧本。众泰之死,正是这个时代的“嫌疑人”,它用自己的消失提醒大家,模仿能解一时之渴,解不了长久之饥。创新是药,研发是饭,营销是酒,不管你喝什么,最后还得吃饭。众泰真诚地喝了一大碗营销酒,但没精神啃创新面包。
讲真,做汽车不像写推理小说,不能只靠一招怪异设定。你能靠脸吃饭一时,不能靠脸吃一世。这悲剧说来容易,活在其中就难。中国制造的大潮每年都有新车企加入,每年也有人退出。有技术,有管理,有胆识,有资本,你得样样都有点,最好再有点幸运——但众泰除了“像”,真没留下什么属于自己的痕迹。
所以问题扔回你我手里了:模仿和创新,到底哪个能救命?有多少企业还在盲目效仿,有多少用户在盲目追捧?说到底,外观能美到哪里去,灵魂才是拉开差距的地方。众泰的故事已经翻篇,汽车的故事却还在路上。不禁想问,如果下一个“众泰”又在模仿中高歌,你会买单吗?或者,行业还能容忍多少个“众泰”走一遍同样的路?
没准下次深夜工人关灯时,留下的不只是废墟和未完成的车殻,还有一点点“创新”的光点。你说,是不是?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