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冬日清晨,气温骤降至零下,你匆忙赶去上班,却发现爱车的隐藏式门把手被冻住了,怎么按也弹不出来。这时,你是不是开始怀念那个老旧但可靠的传统门把手?
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从特斯拉到蔚来、理想、小鹏,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在自家车型上装配了这一"黑科技"。然而,有趣的是,当我们在网上搜索"隐藏式门把手"时,用户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吐槽和反对。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要问:既然用户这么讨厌,为什么车企还要坚持使用隐藏式门把手呢?
用户吐槽: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最尴尬的是打车的时候,本来就是单车道,因为不会开门浪费了上车的时间,被后车滴滴的那一刻真的原地社死。"这是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真实吐槽。确实,市面上各种车型的隐藏式门把手五花八门,每款车的开门方式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在汽车行业工作的人,遇到陌生车型也常常手足无措。
除了使用不便,隐藏式门把手还面临着更多实际问题:
冬季冰冻问题:北方用户经常发现门把手被冻住无法弹出,只能采取"泼热水"或"贴暖宝宝"等应急措施。一位北京特斯拉车主就曾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冰冻"尴尬。
安全隐患: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车辆电源系统失效,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山西省运城市一起问界M7事故的悲剧,再次让人们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维修成本高:由于结构复杂,隐藏式门把手的维修费用远高于传统门把手,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给车主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行业从业者表示:"现在市面上隐藏式门把手的手动打开方式五花八门,即使在事故后电子系统没有失效,但参与救援的人并不一定熟悉每种车型的门把手操作方式。在争分夺秒的紧急情况下,这种设计可能会耽误宝贵的救援时间。"
车企坚持:颜值即正义?
面对用户的一片吐槽声,为什么各大车企仍然对隐藏式门把手情有独钟呢?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给出了两点解释:
首先,隐藏式门把手确实能提供更强的科技感和仪式感。想象一下,当你走近爱车,门把手自动从车身中缓缓探出,仿佛在向你致敬,这种人车交互体验确实让人感到未来已来。
其次,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隐藏式门把手能够减小风阻系数,提高车辆的能效表现,尤其对于追求续航里程的电动车来说,每一点风阻的降低都是有意义的(虽然这种提升相对有限)。
此外,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风向标,特斯拉最早将隐藏式门把手应用于旗下车型并获得了市场认可,这也让后来的造车新势力纷纷效仿。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没有哪家企业愿意在"科技感"这一点上落后于人。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分析道:"在汽车电动智能化大趋势下,部分新造车企业一方面试图以'冰箱、彩电、沙发'类的豪华配置来攫取用户的直观产品感受,另一方面又想以所谓黑科技来装点新车型的所谓炫酷。于是这些所谓的创新技术又应运而生。"
五花八门的"隐身术"
随着隐藏式门把手的普及,市场上出现了多种不同设计方案,每种都有其独特的操作方式:
按压式:门把手一端按下去,另一端翘起来,然后拉动把手开门。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兰博基尼Huracan、长安UNI-T等车型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电控弹出式:通过车辆内部的电机运作,在解锁后自动弹出,锁车时自动收回。特斯拉Model S、路虎星脉和比亚迪海豹等车型采用了这种设计。
按键式/感应式:蔚来、理想等品牌在门把手上增加了感应开门功能,而高合HiPhi X、极越01和极氪X等则采用了按键式开门方式。
半隐藏式:为了兼顾颜值与实用性,一些车企推出了"半隐藏式"门把手,集成了机械开锁与电控开锁两种模式。比如一汽-大众ID.7和小米SU7。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小米SU7发布会上特别强调了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实用价值,表明这是基于用户真实痛点做出的设计调整。这也从侧面说明,车企们其实也意识到了纯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但出于美观和科技感的考虑,大多数品牌仍然不愿完全放弃这一设计。
扎心的真相:创新与实用的平衡术
那么,车企坚持使用隐藏式门把手的真相是什么?答案可能有点扎心:这更多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而非真正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
曹广平一针见血地指出:"部分车企只抓住了其外观低风阻设计的有利性,却忽视了其功能安全设计的各个方面。门把手在事故中、高寒环境、冰冻情况、失火状态下,需要能自动弹出或正常开启,断电自解锁及处于可手动开启状态,都值得进行大量研究和测试,才能搭载上车。这本是车辆产品V型开发流程的基本要求,但是部分车企能省则省,以所谓敏捷开发为幌子,或者以降本为由省去测试环节,则必不可取。"
类似的问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不少见:几乎取消所有物理按键的中控设计、棱角过于尖锐的大屏、不够明显的紧急停车按键、过于复杂的操作逻辑……这些设计看似前卫炫酷,实则给用户带来了不便和安全隐患。
纪雪洪建议:"对于类似隐藏式门把手等新的技术方案的应用,车企更多的还是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安全和使用问题,做好冗余的解决方案。同时做好宣传和科普工作。"
而曹广平则认为,车企面临的产品竞争非常残酷,更需要为用户着想,少上有风险的配置。"车企不能仅靠门把手、大屏类配置吸睛,更应该做好配置价值分析的基本功,将研发力量更多集中在用户更关注的纯电动续航、自动驾驶安全等核心技术特征上。"
未来之门,何去何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门把手的设计也将继续演变。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结合生物识别技术的解决方案,比如指纹解锁、人脸识别等功能,让用户告别实体钥匙。
智能交互技术也可能与门把手相结合,通过语音控制打开车门,或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节门把手的高度和角度,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用车体验。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一个好的设计始终应该以用户为中心,在科技感、美观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正如一位资深汽车评论员所言:"真正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对于隐藏式门把手这一争议设计,我们期待车企能够更多地倾听用户的声音,在追求未来科技感的同时,不忘汽车设计的初心——为人服务。
你对未来汽车门把手有什么样的期待?是希望回归简单实用的传统设计,还是期待更加智能、便捷的创新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