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杀“房车自由梦”的,不是价格,而是你家楼下的地库

扬州最近搞了个房车展,阵仗搞得很大,说全国每10辆房车就有1辆是他们那儿造的。讲真,这事儿吧,透着一股子浓浓的“我不装了,摊牌了”的味道。过去一提到房车,我们脑子里浮现的都是那种跟公交车一样大的美式巨无霸,车主非富即贵,还得是个时间管理大师,不然你连开出去堵在路上的时间都没有。那玩意儿不叫生活,叫行为艺术,叫“看,我有钱又有闲来给自己找罪受”。

但这次扬州展会,画风突变。所有车企好像一夜之间都开窍了,或者说,被现实的铁拳打醒了,开始疯狂内卷一个新赛道:小型化房车。这才是整个事件中最典中典的部分。什么叫小型化?说人话就是,大家终于集体承认,开着一辆移动的两室一厅去人山人海的景区,纯属脑子被门挤了。停车停不了,过限高杆像渡劫,油耗高到让中石油都想给你发锦旗。你以为你在体验“在路上”的自由,实际上你是在给车当孙子,伺候一个比你爹还难伺候的铁疙瘩。

于是乎,车企们“悟了”。它们推出的新玩意儿,车长四五米,高度严格控制在2米1以下。为什么是2米1?因为这是中国城市地下车库的“马其诺防线”。能进去,你就是能日常通勤的好伙伴;进不去,你就是个只能在郊区吃灰的“大型障碍物”。现场有对退休夫妇,当场花了13万多,提了辆新车,理由朴素得让人心疼:这车能下地库。看见没,这就是现实的引力。你所有关于诗和远方的浪漫想象,最终都得向楼下那个2米1的“现实的断头台”磕头。这哪是购买自由,这是在有限的牢笼里,给自己买了一个能移动的床位。

这简直就是对“自由”这个词最大的背叛!

所以你看,这些所谓的“小型房车”,本质上就是房车界的“压缩毛巾”。泡水前,宣传册上告诉你这是星辰大海,是移动的家;泡水后,现实告诉你这不就是个加了张床、能做个饭的面包车吗?但你别说,这玩意儿还真卖爆了。三天展会卖了41台,一千八百万。为什么?因为车企们终于想明白了掀桌子式竞争的真谛:打不过,就加入。既然解决不了用户的停车焦虑,那就造一个能让用户假装没有焦虑的车。

绞杀“房车自由梦”的,不是价格,而是你家楼下的地库-有驾

我作为一个常年混迹在地下车库的中年人,对此感触极深。说起来,我前两天在地下车库还真看到一辆,停得歪七扭八的,估计车主还没习惯这车的尺寸。你看,哪怕车变小了,人的技术和心态还是没跟上。这才是最黑色幽默的地方。你以为解决了硬件问题,但软件——也就是人,永远是最大的BUG。

绞杀“房车自由梦”的,不是价格,而是你家楼下的地库-有驾

然后,更有意思的来了。当地的专家和领导们,看着这购销两旺的场面,心态也爆了,开始疯狂上价值。说要把仪征陈集镇,从一个“制造基地”,升级成“产业大脑”。诶,这词儿听着耳熟不?前几年是大数据,后来是元宇宙,现在轮到“产业大脑”了。翻译一下就是:我们不仅要造这种压缩毛巾,我们还要定义什么是压缩毛巾,我们要给这个游戏写规则,制定标准。就问你怕不怕?

绞杀“房车自由梦”的,不是价格,而是你家楼下的地库-有驾

这操作,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在现在这个汽车市场,大家都杀红了眼,恨不得把对手的餐厅直接爆了,你居然还想着当那个制定用餐礼仪的贵族?最好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最好的规则就是把价格打到地板上,让所有人都没得玩。陈集镇搞的这个不叫产业链,叫“生态蛊”,把赛德、卫航这些大大小小的厂子全扔进去,互相撕咬,最后能活下来的那个,就是蛊王。还搞什么文旅融合,直播带货占了60%的订单,这说明什么?说明买房车的人,跟在李佳琦直播间里抢东西的人,心理动因是一样的:冲动消费,以及对一种被营造出的“美好生活”的瞬间信仰。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看破红尘的老中医,对着一群打了鸡血的年轻人说,你们这病,根儿上是虚火。

奔驰的品牌玄学在于三叉星辉,特斯拉的信仰在于马斯克本身,而房车的用户信仰是什么?是对“逃离”的渴望。但现在,这些小型房车告诉你,你可以逃离,但别逃得太远,周末去郊区公园搭个帐篷得了,周一还得回来挤地铁上班。这是一种被阉割的、妥协的、极其拧巴的信仰。它不再是“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修仙小说,而是变成了“如何在格子间里搞盆栽”的都市种田文。

所以,房车产业的未来在哪?不在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系统,不在什么全产业链示范,更不在那个虚无缥缈的“产业大脑”。未来,就悬在全国几亿个城市停车位上方的那个限高杆上。能进去,就能活。不能,就成盒。就这么简单,不接受反驳。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