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奥迪的“灵魂技术”,quattro四驱系统绝对是绕不开的标签。从1980年第一代quattro横空出世,到如今quattro Ultra电控四驱成为主流,奥迪的四驱系统经历了从“机械硬汉”到“智能管家”的蜕变。那么,曾经封神的托森差速器为何被抛弃?quattro Ultra又凭什么成为新时代的“扛把子”?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段技术变迁史。
一、托森差速器的黄金时代:机械四驱的巅峰
1987年,奥迪首次将托森A型中央差速器搭载在quattro系统上,从此开启了机械四驱的统治时代。托森差速器的核心原理简单粗暴:通过蜗轮蜗杆的机械结构实现全时四驱,前后轴动力默认50:50分配,一旦某一侧车轮打滑,扭矩能瞬间转移至抓地力强的一侧。这种“物理锁死”的特性让奥迪在拉力赛场上所向披靡,甚至在冰雪路面上也能稳如磐石。
数据亮点:
托森差速器的扭矩分配响应时间仅需0.1秒,远超当时电控系统;
机械结构无需电子干预,极端环境下可靠性拉满;
奥迪Q7、A8等旗舰车型长期沿用托森,成为“高端四驱”的代名词。
然而,托森差速器的硬伤也逐渐暴露:体积大、重量高(比冠齿差速器重4公斤),导致整车油耗增加;且50:50的固定分配在公路操控中略显笨重,难以兼顾舒适性与灵活性。
二、过渡产物:自研冠齿差速器的“五年之痒”
2010年,奥迪掏出了冠状齿轮中央差速器,试图摆脱对托森的依赖。这一代四驱的三大卖点直击痛点:
更轻更小:重量降低15%,更适合轿车平台;
动态分配:公路行驶时默认40:60的后驱倾向,过弯更灵活;
扭矩范围广:前后轴动力可在15:85~70:30之间调整,适应更多路况。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冠齿差速器的限滑依赖多片离合器,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容易过热,导致越野时“掉链子”;
机械结构被动响应,无法像电控系统那样预判路况,智能化程度低;
奥迪Q5、A6等车型实测显示,冠齿四驱的油耗仍比电控系统高8%~10%。
最终,冠齿差速器只撑了5年就被抛弃。奥迪工程师坦言:“它既干不了重活,又不够聪明,注定是过渡角色。”
三、quattro Ultra上位:电控技术如何“逆袭”
2016年,奥迪在MLB Evo平台上推出quattro Ultra,彻底告别机械中央差速器,改用电控多片离合器+后桥牙嵌式离合器的组合。这一代四驱的杀手锏就俩字——省和快。
省在哪?
系统重量再减4公斤,传动损耗降低;
后桥可完全断开,纯前驱模式油耗直降0.3L/100km;
城市通勤场景下,油耗比冠齿系统低15%。
快在哪?
通过车身12个传感器预判路况,提前0.5秒切换四驱模式;
扭矩分配比例扩展至100:0~0:100,雨雪天自动增强后轮动力;
多片离合器由电控液压系统驱动,响应速度提升30%。
用户实测反馈:
奥迪Q5L车主表示,quattro Ultra在湿滑山路的表现“够用”,但极限越野时仍不如托森可靠;
工程师解释:“quattro Ultra定位就是‘轻越野’,毕竟90%的用户不会去爬石头。”
四、技术进化的背后:奥迪究竟在讨好谁?
从托森到quattro Ultra,奥迪四驱的变革绝非偶然,背后是两大趋势的碾压: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
全球排放法规收紧,车企必须“减重降耗”;
90%的奥迪用户集中在城市,硬核越野需求不足5%。
电控技术的降维打击:
智能算法能兼顾操控、安全与油耗,这是机械结构无法实现的;
成本更低,quattro Ultra的制造成本比托森系统低20%。
当然,争议从未停止。有车迷吐槽:“没了托森的奥迪,就像没了灵魂的西装暴徒。”但奥迪的销量数据很诚实:搭载quattro Ultra的Q5L在华年销破10万辆,比老Q5(冠齿四驱)巅峰时期还高出30%。
五、没有永恒的神话,只有时代的答案
机械四驱的没落与电控四驱的崛起,本质是技术服务于需求的必然结果。当消费者更在乎油耗、舒适性和智能化,quattro Ultra便是奥迪交出的最优解。不过,奥迪并未完全放弃机械四驱——在RS系列和Q8等高端车型上,托森差速器依然以“强化版”身份存在。或许,这就是技术的浪漫:既要向前拥抱未来,也不忘为情怀留一盏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