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业绩全线下滑,马斯克预计「未来几个季度还会艰难」

头图来源 | 视觉中国

作者 | 孙雅楠

作者 | 苏鹏

2025年第二季度,电动车巨头特斯拉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与挑战的成绩单。

营收、利润、交付量、自由现金流等核心指标全线下滑,依赖单一爆款和规模效应的旧增长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马斯克却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描绘了一幅由FSD、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驱动的宏伟未来蓝图,试图用未来可期对冲当下的骨感。

然而,在全球市场增速放缓、监管壁垒高筑,尤其在中国这个关键战场遭遇本土对手猛烈冲击的背景下,特斯拉的转型之路正卡在艰难的中场。

财报里的喘息声:数字背后的阵痛与挣扎

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特斯拉股价大跌5%。原因也很简单,二季度财报中,特斯拉交付、营收双双滑坡。

Model S/X高端车型产销暴跌(产量同比降45%,交付同比降52%)严重拖累整体表现。Model 3/Y虽产量同比微增3%,但交付量仍同比下降12%,显示终端需求承压。

二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仅为384,122辆,同比下滑13.5%。总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降12%,低于市场预期,其中汽车业务营收166.61亿美元,同比下滑16%。

突如其来的关税政策变化,导致特斯拉在二季度额外增加了高达3亿美元的相关支出,再加上失去了高额的补贴,直接吞噬了本已缩水的利润。因此,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1.72亿美元,同比减少16%,毛利润38.78亿美元,同比下降15%。

马斯克承认第二季度的下滑,还预计“未来几个季度还会艰难”。

但尽管财务吃紧,特斯拉对未来核心技术的投入毫不手软。二季度特斯拉高达15.9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持续消耗宝贵的现金流。

因此自由现金流显得触目惊心,从第一季度的6.84亿美元断崖式下跌至1.46亿美元,暴跌近89%。毛利率17.2%,虽略高于预期,但仍低于去年同期的18%。

过去依靠Model 3/Y单一爆款和全球规模效应驱动的增长红利正在耗尽,而代表未来的新引擎FSD、Robotaxi、AI和Optimus虽已启动,却远未形成规模化的商业闭环和实质性盈利贡献。

将在金秋面世的Model Y L 图片来源:特斯拉官方

再宏大的转型愿景,也需要当下充沛的现金流作为燃料。特斯拉正处在喘息期。

然而,特斯拉的应对之道,不是止血,而是继续豪赌。马斯克把全部筹码压在了一个更遥远的未来:AI和自动驾驶。

豪赌未来:马斯克的AI“续命”宣言

特斯拉的命运与马斯克深度捆绑。在沉溺政坛的马斯克回归企业后,特斯拉股票也得到反弹。

财报公布后的电话会,原本应是公司对股东的业绩汇报。但正因为马斯克的独特性,这更像是由他主导的战略定调会。

在马斯克的布局中,重心不再放在已经获得过成绩的汽车市场,他证实被市场期待已久的“更实惠车型”已于6月开始初步生产,预计下半年规模化量产,第四季度上市。

然而,马斯克对其轻描淡写:“它看起来就像Model Y”,“人们都想要特斯拉,但现在的价格仍不够亲民”。

这款平价车型的存在,更像是应对当前销量压力的战术产品。他强行将投资者的目光转向充满科幻色彩的智能化叙事。

他试图用FSD/Robotaxi/AI路线图开辟全新市场。尽管这还是一条未经验证的道路。

图片来源:特斯拉官方

马斯克对于智能技术的计划显得激进。他宣称,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让美国约一半人口能够使用Robotaxi服务(前提是获得监管批准)。

他将Robotaxi定位为核心,宣称“Robotaxi车队会从非常小迅速变得非常大”,其专属车型Cybercab的设计目标是实现“极低”的每英里运营成本。

奥斯汀的试点区域“在过去几周变得更大更广”,积累了超过7000英里(约11265公里)的无人驾驶里程。下一步将迅速扩展到旧金山湾区、亚利桑那州和佛罗里达州。

而对于技术跃进,他强调FSD V12发布后用户采用率显著提升25%,并计划将系统参数量提升至当前的10倍,优先在HW4硬件上实现无监督FSD,目标是年底前在美国多个城市上线“无监督FSD”(车辆可独立驾驶,无需人工监督),加州Fremont工厂生产的车辆年底前可实现“自己交付”给客户。

马斯克断言:“FSD真的是特斯拉最大的需求驱动力。”

他向股东描绘诱人前景,确认第二代Optimus已存在,更精妙的第三代(V3)原型机将在今年亮相,2026年启动量产。

马斯克设下雄心勃勃的目标:五年内实现Optimus年产量100万台,甚至放言,如果不能实现,“我会感到震惊”。

他高调宣称“Tesla是全球在现实世界AI方面最强的”。当面对执行力的质疑,他仍然显得自信,“我们不是总准时,但我们一定会完成”。

但所有这些计划,都建立在尚未跑通的商业模式、尚未落地的监管许可,以及一位“永远乐观”的CEO判断之上。

而在等待未来到来之前,现实正在快速逼近。

腹背受敌:全球遇阻,中国失速

当特斯拉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般的AI未来时,其立足的当下市场根基,尤其是曾作为增长引擎的中国市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

“特斯拉在想着未来,但对手已经争夺现在”——全球性的失速迹象已然显现。

Model Y在欧洲部分国家虽能登顶月度销冠,但特斯拉整体交付量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毕竟,电动车市场高速增长期已过,现在进入增速普遍放缓的平台期。

而对于FSD和Robotaxi的扩张蓝图,在欧洲、美国各州面临复杂且不一致的监管审批流程和高门槛。技术的先进性,不等于法规的通行证。

马斯克“年底美国一半人口可用Robotaxi”的豪言,高度依赖监管开绿灯。

也就是说,特斯拉的未来仍停留在“图景”阶段。

图片来源:特斯拉官方

Robotaxi、专属车型Cybercab(计划2026年量产)、Optimus量产、Semi电动卡车等被寄予厚望的未来项目,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短期内难以对公司的营收形成支撑。

被寄予厚望提升算力的Dojo 2项目,规模化运营也要等到2026年。

更关键的是,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而中国市场——曾经的利润奶牛,如今也成了特斯拉的焦虑来源。

去年,尽管有“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特斯拉Model Y仍然销量高居不下。但今年小米YU7的横空出世,让特斯拉在细分市场遭遇“精准打击”。

再加上中国其他本土车企内卷到极致的产品更新速度,特斯拉Model 3/Y的更新节奏显得缓慢而保守。中国车企愈发关注智能座舱体验、应用生态,特斯拉“科技先锋”的光环急速褪色。

就在本月,特斯拉中国负责人朱晓彤将管理全球制造业务。

这一重大调整反映了特斯拉对中国市场依赖的加深以及优化全球供应链、提升制造效率的迫切性,也是应对当前中国困局的直接举措。

尽管通过推出长轴距版Model Y L等措施赢回市场信心,特斯拉6月销量有所回升,但整个上半年同比下跌约5.4%的数据,仍然表明特斯拉在中国的影响力已被稀释。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的被动防御,如Model Y L的推出、计划中的“更实惠Model Y”(平价版)……这些还缺乏像Model Y那样的颠覆性、能重新定义竞争格局的战略性破局点。

而特斯拉如今押注的FSD或Robotaxi,既需要长期的研发,更需考虑监管法规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

归根结底,在过去十年,正是“重新定义汽车”让特斯拉主导了话语权。而今天,当更多玩家也拿出技术和定义,特斯拉没有选择变化——特斯拉如今下滑的何止是订单,而是对新一代智能电动车的定义权。

这也恰是投资者对其割裂的地方:作为汽车公司,特斯拉拿不出新产品;而作为AI公司,特斯拉又充满潜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