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正浓,路口的红灯一如预期地漫长。小刘的新车在“咔哒”一声后熄火——自动启停触发了。副驾的小刘正疑惑地望向仪表盘,眉头皱得像停车场地砖的缝隙。他伸脚准备松刹车,却又一顿,“这玩意儿,省油吗?”车外车流不息,车内,空气如同被这无数次“咔哒”拉扯,显得有点郁闷。
要是你也在副驾,这时候大概率会遇到相同的问题。自动启停功能,表面上是环保省油的高科技,实际上体验下来,很多车主——比如小刘和我——都说“省油?并没有见着,反而油耗高了,还折腾发动机。”这不是个例。我的A4L,“咔哒”了几年,启动机已经宣告退休,账单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修理厂老板比燃油还热情。
说回自动启停。这玩意儿的原理简单——停车就熄火,松刹车就启动。每次红灯、排队、堵车,只要停车,发动机就短暂停止运作,理论上少了些怠速的时候,就会比你一直点着火省油。可真的是这样吗?理论上拼尽全力地省,现实中却经常让钱包破了大口。
证据链并不复杂:一是冷启动时喷油多,二是启动机寿命有限。谁修过车谁知道,每次一脚刹车,该死的自动启停又偷偷启动,然后机械抖一抖——感觉澎湃不成,倒像轻微肠鸣。冷启动本来就要多喷油,发动机热得差不多的时候最好别老重启。堵车多的地方,发动机循环启动,机油润滑也跟不上,久而久之,不出问题才叫怪事。交警老张甚至当面劝退,他的理由比厂家靠谱多了——走走停停、频繁启动,费油不说,发动机指定遭殃。
中汽研做过实际测试,城市路况下自动启停每年可能要启动上万个回合。你不嫌烦,零部件也会喊痛。启动马达设计寿命几万次,看似不少,可一年用完大半,下回还能靠点。厂家的理由很直接——应付排放标准,尤其是各国环保法规。欧盟的WLTP测试条款,对油耗和排放盯得死死的。实验室噪音小、温度适宜、路况纯净,测出来的成绩跟实际路况就不是一码事。豪车再贵,也没能绕过这关,宝马、奔驰还特地让自动启停没那么“积极”,但终究还是面子工程。
自动启停这个“神器”,到底省不省油?部分杂志、车主、修理师傅都做过试验,事实基本一致。如果你的车堵在三环路上,每五十米得咔哒一下,那点省下的油钱,不够换一杯奶茶。抠门点算账:每次自动启停平均能省几滴油,加起来可能每百公里节省半块钱,但换启动机、马达、甚至发动机提前老化,哪一样不是大头。更不用说,这启动和骤停对电瓶、空调、机油流量都会产生影响。所谓的“科技感”,在大多数车主的钱包面前都非常节俭。
都是厂家套路深,环保的大帽要求戴得死。油耗数据好看了,排放合格了,领导点赞了,实验室里都拍手叫好。可消费者成“实验小白鼠”,买单时整觉自己捡了便宜,其实买了一堆未来的维修账单。嘴上说着节能环保,心里只想着KPI。这一点,黑色幽默到极致:“你环保了,发动机死得更快了。”省出来的油,不够你将来进修理厂的“环保之旅”。
我有点职业病,一坐上新车,第一件事不是调座椅、不是听音乐,是下潜到大屏底下——关掉自动启停。甚至有朋友,专门花钱买“自动记忆关闭装置”,每次点火都不用手动关。为啥?因为“智能”有时候不比手动聪明,咱的钱包更有预见性。实际上,我关停这玩意儿几年,油耗反倒更稳定,不怕突如其来的维修支票袭击钱包。你说“科技改变生活”,有时候不如说是“科技添堵加负担”。
当然,真要唱反调,也能找出几个案例,说在极端长时间等红灯,比如停个10分钟,或许真能省点油。但你去问问身边堵在高峰期的朋友,谁敢说启动机不怕累、发动机不怕残?“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自动启停嘛,终究还是卖点。
说到这儿,我也不是只会唠叨厂家黑。规章制度压着,厂家没办法,为了油耗、排放进实验室测试才加这玩意儿,咱车主不方便全赖他们。也算是被环保和法规逼的很巧妙的“绿色智慧”。倒不是要否定环保,只是号称科技提升,却没考虑百姓的日子和钱包,不甚人性。修车工和4S技师大概率是自动启停最大的受益者——一个修、一个卖,事业有保障,反正不是他们掏钱。
说到底,买车、用车,还是得眼疾手快,自己上车手动关掉“自动启停”,别和钱包过不去。至于是不是该彻底废掉这功能,或者厂家改进下用户体验,给个主动选项?咱们这些普通车主说不上话,能做的,就是把科技感还给厂家的Excel表,让钱包保持健康。
你觉得真正的“节能科技”应该长啥样?是让用户自己做主,还是继续让一项标准化功能绑架所有新车?你说,它到底“省油”还是只是“省心安”?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