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辆车均价25万,赚的钱比特斯拉还猛,小米汽车这是要逆天?真的碾压保时捷了吗?
老铁们,话说,这两年新能源车圈怎么变得这么热闹?一边厢,小米SU7上市没多久就被网友喊成“保时米”,说长得像“保时泰”升级版;另一边,雷军带着自己的新宝贝天天在宣传里喊话,说咱这车是“保时捷级调校”“媲美保时捷赛道基因”,动不动就抛出点挑战传统豪华的狠话。你说有意思不,这种味儿跟当年众泰一出手就高仿的路数,有那么点似曾相识。
可别小瞧这热闹背后的门道。网友有网友的玩笑,企业嘛,当然要打品牌格局,但问题来了:小米汽车到底只是拍了拍保时捷的肩膀,还是已经超车过去,把豪华新势力的凳子给掀了?毛利率比特斯拉、奔驰、保时捷都高是真的,这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了。有人立马喷:“哎呀,噱头大于产品力,雷军金句营销玩得溜。”但冷静点,咱得好好扒一扒这里面的水分和干货,瞧瞧这到底算不算是国产智能电动车的里程碑时刻。
想当年,小米跟保时捷八竿子打不着。SU7上来那一波,外观一亮相,网上就炸开了锅。你说人家真模仿了吗?大伙心里都清楚,跟保时捷家族设计语言有那么点神似。流线溜背、带气势的大嘴格栅、贯穿尾灯,这谁看着都感觉有点“影子”。一部分网友调侃,保时捷变身国产神车,“保时米”横空出世。您要说是致敬?也好,恶搞?也罢,反正大家乐呵呵地看热闹。
可营销归营销,产品好不好,这才是硬道理。雷军这一波为啥这么敢“碰瓷”保时捷?道理很简单,小米不想低端,它要上高端。说白了,以前那个被人笑是“米吹”的品牌,这次想跟德国车神争口气,扬眉吐气。
表面看,小米汽车跟保时捷还差着天堑。配置啥的能比么?拿赛道性能、底盘调校这些老本行硬刚,人家保时捷是顶级跑车出身,这块始终立得住。但故事到这儿并没结束。随着2025年财报一出来,事情开始有了新剧情——小米汽车毛利率26.4%,保时捷才16.9%,特斯拉17.2%,奔驰还低一点,16.4%,这下弟弟变成了哥哥,玩儿票变成了正经生意,这跳的真叫一个神速。
来点冷知识:小米才正儿八经开始批量交付也就一年多点,怎么赚钱就比老炮还狠?不骗人,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卖了8万多辆车,同比增长翻了将近两倍,为公司进账206个小目标。SU7 Ultra动辄52.99万的起售价,直接拉高了全品牌均价到25万出头。新出的YU7,那也是现象级出货。3分钟飙20万单、18小时24万辆,这下看见没,这不卷死一片对手算我输。
大家最关心的其实就是两个字——爆款。这爆是怎么爆出来的?雷军那一套手机思路运用到极致。低价高配,极致性价比。SU7刚出来,21.59万就能打开场,顶配29.99万。配的啥?激光雷达、800V快充,超长续航电池,空气悬架、碳陶刹车,在妥妥的百万级豪车里才能看得到。这回YU7更横,全系标配英伟达Thor芯片、HAD辅助驾驶、激光+4D毫米波雷达、800V平台,15分钟充620公里,顶配3.23秒破百堪比性能超跑。这配置票圈一晒,科技信仰者全沦陷,买车就像抢年货。
但小米拼不是赔本赚吆喝,人家背后有算账的道理。首先、供应链整合,手机模式玩出花。啥意思?大厂采购、关键部件自研。宁德时代电池组比进口货成本便宜18%,自家V8s电机只要博世同类产品一半的钱。这利润浮出来,抬头一看,老品牌只能被按着摩擦了。配合一套人车家智能互联的玩法,一个字——卷。
当然了,谁都知道,盲目捧杀也没啥意思。咱不能只盯着一时的高光,现实是毛利率暴涨和SU7 Ultra等高端车型带动的大均价,可能只是阶段性的打法。你要说小米以后能不能持续年年这么风光,还得看后续产品力拉得住不。就像雷军自己说的,先活下来,再逐步扩大地盘。说白了,生态、成本、规模和品牌三条腿,得一个都不瘸,走得远。
说到传统豪车,保时捷肯定不服气。人家CEO公开表示,小米不是直接对手,咱跑车玩的是性能和操控,是赛道的灵魂。其实他们说得也没错。你像保时捷的水平对置发动机,那是机械极客的神物,低重心带来的弯道表现,一直被车迷津津乐道。人家双离合PDK的技术,能拖着大马力起步一百次都不带降火。全铝车身、赛车底盘,各种黑科技加持,真想学,半年学不来。
但风水轮流转,新能源智能化这股大潮下,消费者不怎么吃这套了。2024年保时捷中国销量,一个猛子砸下来,惨不忍睹。全年不够8万辆,同比暴跌三成不止。到了2025年第一个季度,干脆单季就只卖九千多辆,跟小米八万多辆相比,什么叫大象转身太慢一目了然。
更尴尬的是Taycan电动轿跑,全球前三季度才卖了一万四千台,在中国就更水花不起。一个大坑是价格,美版便宜三十万,国内反倒溢价,还没附加啥新鲜料。再比比配置,智能化不如小米,日常用车体验跟本地新势力完全不在一条线上。这价格策略,中国用户一个字都不买账,纯电Macan比燃油版贵这么多,妥妥的“品牌税”。可惜现在消费能力觉醒,已经没人再为车标买单。
说到供应链这块,国产新能源车全靠自家产业链撸起袖子造,成本和反应速度都是老外望尘莫及的。反观保时捷,全球供应体系够复杂,芯片、电池一到紧俏行情,那“贵”字没人能顶得住。本地竞争对手又无敌,看看SU7、极氪、理想这一批,产品更卷,速度更快,体验更顺,智能程度直接吊打。老品牌哪顶得住。
再说说用户需求都变了。以前大家买车,是不是有性能情结?是。可现在,年轻人更看重智能便捷,生态能力。你说底盘调校再极致,和一天到晚车里无缝衔接生活、娱乐、工作的智能生态比,哪个更有诱惑力?至少在国内市场,结论很清楚了。
老实讲,保时捷这波被拍倒不是偶然。你别以为只是一台Taycan卖不动,这群老品牌面对中国新能源大军,全都压力山大。在电动浪潮下,价格贵、技术慢、智能差、不贴地气,这一套全得调,留守守不住,拥抱新玩法活路才能大开。
说到底,小米超越保时捷毛利率,是实力还是基本面玩法?其实二者各有优势。小米更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擅长通过极致堆料和技术自研拉高配置上限,然后用互联网速度批量交付,迅速打爆市场。而保时捷不死心,在机械性能、美学、工艺这块仍然没人能随便超车,只要有信仰用户在,他们始终有底气。问题是转型没跟上,要不就容易被卷到淘汰的边缘。小米这波能不能持续跳高,现在还真说不准,但敢跟世界级老炮“掰手腕”,已经走出了国产品牌的底气。
雷军说,“只要风口大,猪都能飞天。”今天中国新能源车的巨大红利期,谁都能造出精品,但能不能沉淀出持续的品牌力,攒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体验、服务,才是考验每个新势力厂商的终极Boss关。小米做到了第一步,但路还远得很。保时捷虽说现在有点落寞,可它掌握着豪华品牌的故事和粉丝,只要愿意革新,未必没有新生。
写到这儿,咱也不多唱高调。究竟是新品牌卷翻老巨头,还是经典血脉王者归来,这局还早着呢。吃瓜群众看热闹,行业内卷拼细节,消费者高兴最重要——买你喜欢的,别管谁家神话。互联网世界从不会给你“永远的赢家”,只有“此刻最火”的名字。
聊到最后,大家怎么看待小米SU7卖得比保时捷还猛、毛利还高这波操作?你觉得下一步谁会坐上新能源车圈的C位,留言聊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