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都快过完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车企年初喊出的销量目标像纸糊的一样,眼看就要塌了;而另一些,却悄无声息地冲到了终点线前——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卷到飞起”的新能源战场吗?
如果说去年的关键词是“生死时速”,那今年的主题,恐怕得换成“目标泡沫”。曾经高调立下的军令状,如今在现实面前,有的闪闪发光,有的却摇摇欲坠。销量数字背后,到底是真本事,还是画大饼?
先看一匹谁都没想到的黑马——零跑。它不声不响,1到8月干了32.89万辆,完成率65%。这成绩放在往年可能也就中上水平,但放在今年,已经是稳扎稳打的典范了。更吓人的是它的月均销量已经稳稳跨过5万大关,全年冲50万辆几乎板上钉钉。要知道,它可是在没有“顶流创始人”光环、也没有疯狂营销加持的情况下做到的。它像一个沉默的长跑选手,不抢跑,但每一步都踩在节奏上。
相比之下,小鹏更像是上演了一出“绝地翻盘”的剧本。去年还在被调侃“在ICU里写PPT”,今年直接站上了KTV的包厢门口点歌。27.16万辆,77.6%的完成率,是目前所有车企里最接近年度目标的。它靠的是什么?不是新车型堆砌,而是彻底重构产品逻辑和智驾体系。G6、G9、X9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加上全系标配高阶智驾,用户突然发现:原来小鹏不只会讲故事,现在还能把故事落地了。
可就在小鹏抬头看天的时候,理想却低头踩了坑。26.32万辆,40%的完成率,对一个曾经连续霸榜的新势力龙头来说,简直是断崖式下滑。尤其是8月销量跌破3万,更是让人大跌眼镜。李想押注的“家庭科技旗舰”路线,是不是走窄了?当L系列审美疲劳,而新旗舰MEGA又没能打开市场,i8和VLA大模型的推送,真能拉回颓势吗?64万辆的年度目标,现在看更像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期票。
再看小米汽车,简直像开了挂。只靠三款车,8个月卖了近22万辆,完成率62%。雷军说“不缺订单,只缺产能”,这话听着像凡尔赛,但数据不骗人。只要工厂开足马力,月销3万多台根本不是压力。它的问题从来不是卖不掉,而是能不能造得出来。这种“用户追着工厂跑”的模式,会不会成为新势力下一阶段的胜负手?
而最让人唏嘘的,是问界。全年目标70万辆,现在才完成33万左右,剩下四个月得月销9万以上才能追平——这数字,连比亚迪看了都得摇头。曾经“月销七八万”的神话,如今成了沉重的包袱。车型多了,渠道铺开了,可增长曲线却平了。是用户审美转移?还是高端市场容量见顶?那个“遥遥领先”的口号,现在听来多少有点回音。
“金九银十”来了,这不仅是销售旺季,更是各车企的年终生死线。有人要冲刺,有人得认命。但比完成目标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目标,当初是怎么定出来的?是基于市场测算,还是为了融资讲故事?当“目标完成率”变成一场数字游戏,消费者会不会开始怀疑,这些车企到底是在造车,还是在炒概念?
年底的榜单,注定有人上台领奖,也有人默默退场。但真正的考验,或许不在销量数字,而在于——谁还能让用户相信,它的下一辆车,真的值得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