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这名号听着就自带一股桀骜不驯的劲儿,让人联想起那位脚踏乾坤圈的小战神。
可近来,这位“战神”却似乎遭遇了些龃龉——被供应商掣肘了,甚而面临破产重整的境地。
这事儿,得从一家名叫上海禹形广告的商号说起,他们把哪吒汽车的母公司告到了衙门,缘由是欠款未清。
数额多少?
五百三十余万。
这笔款项是2022与2023年度的宣发费用,囊括了媒体试驾及江浙一带车展的广告投放。
话说回来,最初的欠款额度更为惊人,九百余万,后来经由公堂调停,方才敲定了分期偿付的协定。
孰料,头两个月尚能如期兑付,其后便没了声息。
此事一经披露,舆论场便鼎沸了起来。
有人喟叹,新能源车市的角逐委实过于惨烈,莫非哪吒汽车已是强弩之末?
亦有人嗟叹,这年头,谁又活得容易呢?
小微企被大型企业拖欠账款,着实步履维艰。
老实讲,一家广告公司,规模不大,殚精竭虑地完成了工作,结果却收不回钱,任谁都得焦躁难安。
更令人扼腕的是,哪吒汽车居然祭出了“债转股”的方案,意图以股份抵偿债务,且剩余的30%还要分摊至15个月偿清。
设身处地,如果你是这家广告公司的掌舵人,你可愿意这般委曲求全?
置身于哪吒汽车的立场,或许也有难言之隐。
新能源车企的“烧钱”属性,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研发、量产、行销,处处都需真金白银。
更何况,眼下的市场竞争,简直堪称“白刃见血”,稍一迟疑,便可能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淘汰。
纵然如此,欠债还钱,终归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即便贵为巨擘,亦不可恃其体量之巨,便随意拖欠小微企业的血汗钱。
这不仅攸关商业伦理,更关乎整个市场的信用生态。
实则,此事也折射出一个行业的痼疾:新能源汽车行业,表象繁华,实则也潜藏着诸多风险。
一方面,资本蜂拥而至,各式新锐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宛若遍地金砖。
另一方面,技术壁垒森严,市场瞬息万变,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泥淖。
吾侪惯常将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归因于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却似乎忽略了,于此进程中,一些小微企业、供应商的权益,往往付诸阙如。
他们恍若产业链条上的细小齿轮,默默耕耘,却背负着巨大的风险。
单凭那1.44亿的被执行总金额,便足以佐证问题并非孤例。
这背后,又有多少家如禹形广告这般的小微企业,被拖欠着账款,鳏寡孤独,举步维艰?
此事最终将以何种方式收场,眼下尚不明朗。
但它着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矢志“弯道超车”的同时,亦莫要忘了脚踏实地,关照好每一位合作伙伴。
归根结底,再宏伟的鸿图,亦需一砖一瓦地堆砌而成。
而那些细小的齿轮,同样功不可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