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多技术路线应对变局,新能源补贴退场,电池安全标准升级

行业风向到底是谁说了算?是政策,还是技术,又或者是消费者的钱包?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一个行业的变革就是“顺势而为”,但实际上,车企们面对的局面从来都不简单。

最近,李瑞峰提出长城要多条技术路线一起上,有人拍手叫好,有人觉得这是不是左顾右盼、没有定力。这事儿怎么看?先不妨反问一句:如果你今天做车、做产品,你敢只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车市这几年变化有多快,大家心里点数。补贴马上要没了,新能源和燃油车政策上要拉齐,这不就是告诉所有玩家:从今往后,拼的是硬实力,不是谁拿了更多的“照顾”?

很多人觉得“油电同权”就是让油车和电车打擂台,无所谓优劣,只看谁活得久。可真要这样划分,谁最着急?一是以前吃惯了政策红利的新能源品牌,二是靠传统能赚钱的纯燃油玩家。这下,不仅没了“保护伞”,还要和最凶的对手掰手腕。长城这时候选择多路线是逃避吗?我觉得不是,分明就是认清了市场的水有多深,风有多大。多技术并举,是最现实的“求稳法子”。

其实,干了这么多年汽车,这一行最稀缺的,从来不是“画饼”的本事,而是扛风险的能力。现在各大车企动不动就说技术创新,说智能化、网联化,甚至号称“买车送智能驾驶”。但别忘了,技术这东西不是谁嗓门大谁厉害。前阵子智驾新规一落地,多少品牌半夜关掉了“会开车自己上路”的广告,前后落差之大,难道不值得反思?

其实,消费者想要的根本不是花里胡哨的噱头,根本也不在乎你宣传词有多唬人。安全感,这是汽车行业绕不开的罗盘。比如,新电池标准出来,要求电池碰撞后不能起火,一下子把标准拔高了几个台阶。之前那种“5分钟不爆炸”已经是底线,现在直接跟你说“不能起火”。站在用户角度,这要求高吗?——其实并不高,大家买车上路,谁不希望有个更安心的保障?

再看李瑞峰对这事的表态,说新国标对行业是好事——这是不是在“凡尔赛”?还真不是。做车的人都清楚,这其实是把“偷懒”的路堵死了。以前只要智能化、三电技术搞得炫就能唬人,现在必须回到“安全第一”的老路上。说到底,还是“造车归本质”这句话:你最后拼的,还是技术和脚踏实地。

那么,长城为什么可以底气这么足?全动力路线、全场景覆盖这些词听起来很“满”,细嚼之后也没啥玄乎。人家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押宝、不赌命、什么路都留活口。汽油、柴油、纯电、插电混动……你挑吧,我都有。大环境变,产品随时切换。这是不是“保守”?也许。但在现在这个“草地足球”一样规则随时变动的市场,谁又能用一种模式保你永远赢呢?就像打游戏,谁不想法学、射手都带一个?

再说说技术迭代这回事。李瑞峰提到的Hi4电四驱,说白了,就是让新能源车真正做到复杂路况下跟油车一样稳,彻底补了电动车的“短板”。你觉得重要吗?在好多新势力品牌只顾着“把车做好看、把屏幕做大、把数据拉满”的时候,传统车企下血本补齐技术短板,是不是有点像那些上了年纪还去夜校读书的大叔?也许不性感,但只要管用,大家还是会亲近这样的“老实人”。

聊到这里,咱们再设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消费者,面对换政策、换门槛、换技术的时候,你到底想要什么?很多人没想明白,其实答案就是靠谱两个字。以前补贴高的时候,大家贪便宜凑个热闹,现在市场敞开了,淘汰赛开始,大家就更关心“用得住” “保安全” “好维护”。吹牛不是本事,“活下去”才是大招。

那为什么很多厂商老喜欢吹牛?一方面确实因为“大家都吹”。互联网思维入侵汽车圈,每家都想讲新故事、刷数据、玩流量。可是你仔细想想,汽车这种耐用品,和日用快消品不一样,安全和品质绝不是三句话就能画出来的。“智驾”也好,智能生态也行,你终归绕不开产品的根本——能安全、能跑远、修得了。

长城多技术路线应对变局,新能源补贴退场,电池安全标准升级-有驾

说到这里,再举个例子。有一阵新能源车主开车起火,新闻天天上热搜。有人说,那都是个例,但你问问老百姓,谁会不在乎?新国标出来后,谁的产品合规了,谁就多点生存机会。长城能一口气摆齐这么多动力路线、技术平台,也不是随便堆砌,而是知道这事不能拍脑袋,要留够弹性。政策有的时候就是“非黑即白”,你这时候“单选题”很危险,多手准备能先踩刹车也能先踩油门,活得才踏实。

我再问个问题,现在新势力车企动辄亏损喊投资,老牌车企讲保守低调,这谁走对了?其实,高质量发展不是嘴上说的,底气都写在产品里。先有活力,后有迭代,后面才能谈规模和利润。只顾拉流量、赚吆喝,到时间市场也是不惯着你的。咱普通人买车考量的,还是产品过不过硬,修不修得起,保值不保值。

所以,回到长城这种多路线打法,不是没想好主角是谁,而是明白变局下得多准备后路。不管汽油、柴油、还是新能源,每一道门都没死死关上。这其实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个启示:别高估自己对行业未来的预测力,把把都All in,最后容易玩“全输”。

回顾行业这几年,大嘴巴喊口号的都凉得快,默默科研、把安全做扎实、研发当家的,倒是熬过了几次洗牌。到底啥叫“高质量发展”?有技术储备,有产品能力,有组合拳。短期啥都想要,最后一地鸡毛;盯住了长期用户口碑,有的玩。

至于什么低头拉车还是抬头看路,聪明的企业会两手准备,既盯着眼前利润,也憋着一口气创新求变。这路上,不断调准档位,不把全部赌注放在一个赛道上,是更现实的选择。大家别看现在有些车企“专注”得像笨鸟,其实真死守一条道,多半是没后路可选。有余力搞多种技术,万一风向一变还能自救。

最后归根到底,造车门槛低了,体验门槛高了,行业大家都在同一起点再赛跑。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你是掌舵人,你会怎么选:孤注一掷赌未来、还是手里多留几张牌?眼下来看,活下来的车企,十有八九都是“留一手”的。你可以不喜欢“多路并进”,但你得佩服这种稳扎稳打的生存技巧。这大概就是每个行业的真相:危机来了,比谁能活,比谁准备齐,风口来也能第一批飞起来,风停了能安全降落。这种无形的底气,也许才是市场真正想要的高质量。

长城多技术路线应对变局,新能源补贴退场,电池安全标准升级-有驾
长城多技术路线应对变局,新能源补贴退场,电池安全标准升级-有驾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