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中国,买得起车的人,最后往往买的是自己理解不了的智能功能,开不上高速,停到车位还得手动瞄准。燃油车的用户宛如智能化潮流里的一群遗民,半壁江山却被热情地晾在一边,活像家里蹲大学毕业生,被互联网公司招聘会无情无视。但别急,这半壁江山也不是吃素的,就像饭馆里的半数食客,翘着二郎腿,嘴里嚷嚷:“来瓶啤酒,甭给我加冰。”他们的需求一直在那儿,等着谁有本事给满足了。
汽车圈风就是这么吹的,新能源车疯狂进化,天天秀智能,仿佛多按几次语音助手就能化身Tony Stark,燃油车那边却还在为配个倒车雷达而眉头紧锁,技术人员的棉裤还没脱,智能浪潮已经递来一条泳裤。上汽大众就这时候站了出来,号称要把“油电同智”演奏成行业交响乐。这气势,大概就是在老楼里装电梯,还顺便铺个玻璃栈道,看谁还敢说我不走智能风。

要说燃油车智能化的困境,那真是有物理难题的地方,就有“按耐不住”行业大佬的地方。你想,发动机舱没事就发高烧、抖一抖,刷个高功耗智驾域控制器都跟露天烤串似的;传感器晕得像刚下海的旱鸭子,算力分散得像996员工的注意力。更不提机器迟滞,驾驶指令下达,到车轮转起来,要走一条比科举更漫长的路。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老旧大楼造摩天楼,既要能忍住头晕还得会算成本。行业分析师在Excel上两根手指一戳,发现这买卖和给大号充Q币差不多,不一定能收回成本。
还有人说啥“燃油车不是智能化最佳载体”,也就差当众念一条“悼燃油车智能化歌”。嘴上叫嚣不给油车智能投资,心里却默默设想万一真做出来自己失业最惨。你以为全世界都在和油车说再见?大可不必,看看上汽数据,销量呼呼地冒青烟,像蒸汽机时代的火车头,谁说油车没人要,谁就是在和二手车贩子抢饭吃。
但别老拿销量说事儿,销量说到底不过是“人多势众”的KTV。真想燃油车智能化漂亮,还是得技术硬核加点巧劲,否则就成了“油改智驾”的代餐咖啡,喝了只想吐泡。
上汽大众这波技术攻坚,说白了就是你们都打游戏武功只有半管血,我带个满血NPC还给你上点AI外挂。喊出“油电同智”,实际一年才开干,但背后和卓驭科技死磕了七年,硬是在行业大门口立个路标:要智能化,不看平台,你只管造。
说做就做,还讲起了“第一性原理”,不怕难题就怕不够决心。着急的不是能不能造,而是能不能造得出“完整版”智能体验。毕竟,用户花钱买的是一套能正常工作的功能,不是工程师“未来有望”的PPT升华。
最搞的问题是散热。发动机热情似火,空间比寝室楼还局促,想塞下风冷系统得和丰巢快递柜拼空间。系统振动大,控件小,收拾起来像在抖奶茶。至于老旧电子电气架构,通讯协议闭塞得像老夫子下围棋,措施再多也得一点点爬出来。搞半天,成果告诉我们:“只要人能坐进去,就能安风冷。”什么叫技术自信,这就叫买菜大妈也能顺便解牛顿方程。
而最冤的是算力的事。在新能源车上算力猛如东北大汉,到了燃油车这儿,风冷一到头,性能就变成了广东早茶。想继续拔高,只能另外加水冷,原始成本就从小烧烤变成了烤全羊。你说成本压不住,没人会给你鼓掌,可只要技术上能搞定,剩下就是工程师能不能把自己的工资变成“技术情怀”。
但科技的路也不是独木桥,还得看你怎么往下走。上汽大众选择了“人机共驾”,意思是智能和你搭档,不是独自冲浪。别让驾驶员分神,智能“超强提醒”等着在人车合一的时候戳你一下。一旦司机失能,还能临危救助,区别于那种“人在天上,车在地上”的纯自动驾驶,至少多了一层保险。
这个“人机共驾”也不是抬杠,“人接管”和“系统交还”之间是场拉锯战。方向盘扭矩得看车速、坐姿,调整不到位就是“人机互殴”。做不到平衡,就成了导演没导演好的武打戏。技术和你斗智,用户和你斗勇,能撑下来才有资格喊智能化不是摆设。
说到感知,有人一味信仰“视觉优先”,其实说白了纯视觉就是“蒙眼出拳”,激光雷达贵是贵,但除了贵,问题都能克服。你要是不差钱,就做融合感知,摄像头在夜晚像闭眼画画,激光雷达一出场就是“降妖除魔”。
业界网红马斯克曾说,激光雷达没前途,纯视觉才是爷。行业里有人直接点评:“你别信他吹,技术有矛盾,解决了矛盾才安全。”沈劭劼更不掩饰地说,视觉和雷达不是你死我活,能配就配,合力就是你家保姆和扫地机器人一起干活,比单打独斗更靠谱。
而中国车企在融合方案上吃了供应链的红利,还能自研硬件,新老结合的套路,像是麻辣烫里多加一份豆腐,还能便宜一块钱。特斯拉靠自己庞大的数据闭环搞纯视觉,中国公司玩的是物理融合,谁先出错不一定,但每家上桌都有两把刷子。
行业里的玩家都像跑马拉松,没人能保证终点在哪。技术年年换,一年三次,谁最大声谁就是临时班长,但你问到底谁最牛,谁也不敢拍胸脯。
等技术突破的同时,市场也在变,上汽大众出来一个“黄金三角”标准:智能、机械性能和品质。这意思就是主厨下厨,不光炒得香还得好吃,锅本身还要有花边装饰。
销量也没让他们丢人,带着Pro家族三部曲一出,帕萨特、途观、途昂像是老炮儿重出江湖,市占率猛涨,成交价像股市里的煤炭板块,突然有了起色。买Pro车型的客户,基本都是冲智能来的,不是为了让老婆炫耀而买方向盘发热功能。市场反应就像股民进场抢票,“逆袭式表现”成现实。
现在他们说要对标豪华品牌,技术下放到15万-25万元的区间,你觉得是降维打击,实际上是拿大厂的成本玩小厂的噱头。业务铺开后,新能源产品也要跟进,每一家都要配L2++级辅助驾驶。经销商也变得热情洋溢,扩展速度快得像团购秒杀。
最后,战略蓝图滴水不漏,要做国内汽车市场的“三条腿”,燃油、混动、纯电三界分明。“433”结构,布局清清楚楚。等市场各套路展开,谁能吃到蛋糕,谁就是新一代“智能燃油车战神”。管他风怎么吹,“油电同进”,才是真正的打怪升级。
如果燃油车智能化最后真能成为主流,怕就怕以后油车司机都变身智能发烧友,周末聚会不是聊油耗,而是比赛谁的辅助驾驶更懂人性。你开个油车,却总觉得车比你聪明,这才是终极的黑色幽默:本来想自驾,却被“智能”一路护送,不用担心油钱,被智能功能花式提醒,不用怕迟到,因为迟到的是技术的界限而不是你的选择。
想到头,燃油车智能化本质就像市场上的老白菜,不该被新贵蔬菜鄙视。等智能化普及那一天,还买纯电还是油车,反而成了最后的问题。毕竟,我们都知道,这条路没有谁是永远的赢家,但谁解决了现实的困局,谁就能在历史的荒诞里,心安理得地喝一口冰啤酒,给自己的智能座驾点个赞。
当然啦,到最后,司机可能还是用手动倒车入库。别忘了,智能不智能,还是得人掌舵。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