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哪天你突然多出几百万,还去纠结到底买哪款国内新车吗?
真好奇。
中国汽车市场,几年前还一副“你家啥新电池,我家有新电机”的技术死磕状态,眼下已变成了“大佬带货、创始人亲自下场”的表演大秀。
小米的汽车一发布,就搞得全场灯光拉满、话题度爆棚……雷军真的有点像车圈的“带货一哥”了。
咱说句实在的啊,比亚迪技术再牛,看起来就是少了点什么。
到底是哪根筋不对?
营销这锅,还真不能怪工程师。
每次小米新车出来,网上那群懂行的不懂行的,疯狂转发开箱测评,夸得天花乱坠。
你看雷总的发布会就明白:不止在兜售汽车,更是在兜售梦想、兜售情绪,还顺便送你个“价格锚点”。
而比亚迪,多少就像个憨厚本分的理工男,别说幽默了,连个“梗”都不舍得讲,经常把潜力产品硬生生说成了耐克袜子——好是好,就是让人提不起兴趣。
话说回来,真有那么玄乎?
雷总那一套,比亚迪是不是学不来?
看看小米汽车SU7那场发布,简直跟春晚似的,除了花哨,主打一个“买你想买的、买得起的”,直接让市场炸锅了。
我琢磨着,这事儿背后绝不是一句“车好+价低”那么简单。
究竟是什么让小米一下子定了行业神话,四分钟上万台,三分钟二十万台?
要说科技圈的营销课,雷总每场都在亲自写新讲义。
比亚迪要想搭这辆顺风车,还真得先补补课。
这一点啊,锚点,绝对是神来之笔。
别的不说,谁没在导购小姐姐面前被“高价-低价”切换过心理?
你本来琢磨着预算300买件衣服,结果一进店就被推荐了1000的“神仙款”,你一犹豫,小姐姐又拿出一件500的“同款”,心里顿时“还行不贵”,钱包立刻听话,预算溢出就是这么来的。
雷军把这个小心思玩得贼溜。
小米SU7摆明了对标百万级的保时捷,外形、性能直接拉满,价格却压在二十万多点。
这锚定效应,太绝了。
你站在台下,呆着眼,一边琢磨车,一边暗自念叨:“我能用20多万开保时捷同款,这是赚了吧!”
而小米如果没拿保时捷做参照,那这价位,撞上国产电车的传统“低价”牌,大家心里怕是直打鼓。
反过来,对标要是马自达?呵,消费心理那点虚荣心不就作废了吗。
汽车圈几十万、新势力三四万、老品牌十几万,一听小米直接20+,没个锚点,那股“我是不是买贵了”的不安稳,直接拉满。
你再瞧比亚迪汉,那价格一年赛一年,一直往下调,甚至冲到了十几万级,但消费者照样不停喊“能不能再便宜点?”
惯性就这么来。
说白了,便宜没底线。
比亚迪如果学小米“锚点”那套,比如拿“汉”对标奥迪,这氛围立马变了。
奥迪设计师加盟,“汉”的样子确实有那么点奥迪风范。
要是宣传上跟奥迪一块讲故事,品牌调性不也高了点吗?
大家开着也更有劲头,社交属性蹭蹭提升——谁还管它到底是买菜车还是超跑风?
哎,说到这儿,比亚迪该好好揣摩下“锚点效应”到底怎么玩了。
不过嘛,锚点归锚点,营销不能只靠心理战。
好的营销得真正抓住用户痛点,直戳内心“痒处”。
雷总厉害的不止会喊口号,更会搞调研,细嗅市场那点风向。
行业里都知道,产品真要卖爆,不能闭门造车,得先踩稳用户的需求地雷区。
有个案例网上经常拿来做段子——比亚迪汉搞了个“千匹马力版”,动力直接炸裂,市面上却遇冷得厉害。
咋回事?
明白人一句话,买汉的用户,根本用不上千匹马力。
需要这种动力的,也压根不是汉那档次的消费者。
就像给公交车加个飞行模式,有点用,但也基本没人在意。
比亚迪还有腾势N9这车,做六座家庭款,按理说应该舒服宽敞,结果后排空间被三电机技术挤得跟小板凳一样,家里有娃的哪受这罪?
雷军这边就不一样。
小米SU7主打运动性能,对标保时捷,干脆陪对手一块飙圈,给那些“追风少年”一口气“我和科技大佬一起仰望星空”的豪赌条件。
YU7讲究家用,强调什么防晕、零重力座椅、防晒,这些细节都是精准戳情绪。
理想汽车也是此路高手,不怎么讲性能加速,直接围绕家庭体验做着文章。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做市场、洞察用户、布局产品、再用营销把故事讲圆的综合能力。
雷军这套“痛点精准打击”法,真的不是喊两句口号、贴几个参数就能学会。
得耐下性子琢磨,要真正了解用户在想啥、用啥、不用啥,不能只靠拍脑门定调。
说人话这件事,把营销的温度提到另一个维度了。
不少厂家、品牌开发布会,主打“给你一坨参数”,涛涛不绝,说完自己都不记得换气。
看直播的小伙伴,几秒之内划走是铁律,说简单点:“太无聊了,走了,刷小姐姐了”。
卖车,又不是考四六级。
雷总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废除掉生硬的技术堆砌,转而用“大家都懂的、听得进去的”说法,把产品的特点充分讲明白。
他要求团队写发布材料,必须论点鲜明、逻辑看得见、细节要活泼。
故事得讲得大白话——说完大家都记住,甚至能顺口溜出来。
比亚迪这边往往太严肃,技术是好,参数亮眼,但营销话术总感觉隔层纱,用户不容易“共情”。
其实道理很简单,消费者不听技术,自然只关心这些技术能带来啥实打实的便宜、舒适、酷炫。
要不然那些年智能手机卖得满大街,谁还记得Soc参数?
谁都想知道“拍照好不好,充电快不快,大屏够不够爽”?
八成的技术牛人,最后还是得用大白话和用户打交道啊。
雷总这套“说人话”,真正做到了用情绪打动用户,让发布会变成一场超级好玩的科普剧。
每个数据、每一项对比、每一句妙语,都是为了把用户从“云里雾里”带到“哎呀懂了、买了”。
合着聊到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实话:小米的营销模式,妥妥地已经成了行业里的“独门绝技”,倘若不跟上节奏,别人再努力也只能望而兴叹。
不是说比亚迪技不如人,而是营销这道“软实力”,很多头部企业还在路上。
科技圈很多时候输的不是技术,而是和用户沟通、和市场互动的桥梁。
忽略掉用户情绪,产品再牛也只能“自己爽”,而不能“和大家爽”。
比亚迪那股技术硬实力,明明可以高高在上,但拿到市场里,没了锚点、丢了痛点、不说人话,用户反而觉得距离越来越远。
一场发布会,一天卖得像一年,雷军教会了大家:别光想着力量,要学会共情。
把技术变成故事,把价格变成心理暗示,把产品变成自我投射,谁都想做得好,但得明白,营销不是抄作业就能进步。
说不定,比亚迪也会慢慢转型,把那些靠谱的技术,变成漂亮的故事,变成让人爱不释手的生活方式。
雷军的营销课,比亚迪就算学一辈子,也不容易学会个十成吧。
说到最后,你怎么看中国新势力在“营销战”里的打法?
要是你来带队,准备怎么讲好自己的产品故事?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