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用车社又来和大家伙儿闲聊了!
今天咱不聊什么加速时间,也不较真麋鹿测试,就来扒一扒最近风头正劲的小米汽车,探究一下它是否借鉴了某些经典设计?
放眼当下,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但若论谁能搅动一池春水,还得看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
自发布造车宣言那天起,话题热度便居高不下,流量有如滔滔江水!
近来,不少朋友在后台提问,小米SU7,尤其是SU7,与保时捷颇有几分神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照搬了它的设计蓝图?
这个问题问得精辟!
依我看,“照搬”二字,不能轻易出口。
毕竟,汽车设计也有一脉相承的演变轨迹,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妨将时光倒流一个多世纪,看看汽车鼻祖的模样。
1886年,卡尔·奔驰先生制造出了世界首辆汽车,那东西,实则就是一架三轮马车,与今日之汽车,宛若云泥之别。
何故如此?
彼时,人们对汽车的认知尚停留在“能够行驶”的初级阶段,至于空气动力学、美学理念,皆可暂放一边。
其后,随着技术日新月异,汽车增设顶棚,配置车灯,更换软胎,渐渐地,便有了些许现代汽车的雏形。
然此时,设计师们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实际难题,例如提升车辆稳定性、降低噪音、减小风阻等。
待到这些难题得到有效解决,人们便开始思忖:如何才能使汽车更具观赏性呢?
于是乎,“比例”便跃升为关键要素。
为何要这样讲?
您不妨设想一下,欣赏美人俊男,首先关注什么?
身形比例!
九头身是公认的黄金准则,修长美腿更是引人注目。
汽车亦然,若车头足够修长、身段足够低矮,便能营造出一种跑车姿态,令人顿觉活力四射。
《礼记·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汽车设计亦如是,比例即为“本”,细节则为“末”。
谈及此处,且让我们聚焦小米SU7。
该车的设计,同样采用了一个行业术语,名为“L113”,简而言之,就是前轮中心至驾驶舱踏板之间的距离。
这距离越大,车头便越发修长,若再将车身高度压低,整车便呈现出一种俯冲态势,运动气息扑面而来。
诸位请看,小米SU7是否也遵循了车头修长、身段低矮的设计原则?
再加之溜背造型、宽大轮眉,无不旨在提升车辆的动感与和谐之美。
当然,仅有比例尚且不够,精细雕琢亦不可或缺。
时下,汽车设计必须考量空气流动学,尤以电动汽车为甚,风阻越小,续航里程便越发可观。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车身细节的精益求精,正体现了设计者“始于毫末”的匠心精神。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说了这么多,仍然没有解答小米SU7与保时捷相似的问题!
莫急,精彩内容还在后头。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汽车发展史上的几款经典之作。
以捷豹E-Type为例,此车曾被恩佐·法拉利盛赞为“世上最美汽车”,同样遵循了车头修长、身段低矮的设计理念。
再观丰田2000GT,与捷豹E-Type是否也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法拉利250GTO,同样是公认的美学典范。
那么,诸位从中领悟到什么了吗?
那些被大众认可为美观的汽车,往往具备某些共通之处。
这些共通之处,实则是人类审美长久积淀的结果。
当汽车设计演进至一定阶段,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方案,便逐渐演化为某种“范式”。
而设计师们,正是在这些“范式”的框架下,进行选择与组合。
《周易》有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设计师们在既有范式中寻求突破,方能使汽车设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小米汽车的设计,是在“模仿”吗?
我认为,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许更为贴切。
他们并非简单地照搬,而是在学习、在进化,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打造一款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汽车。
当然,设计只是汽车的冰山一角,更为关键的是产品内核。
雷军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小米汽车要带给用户“向往感”。
何谓“向往感”?
简而言之,就是满足用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米汽车的外观设计、配色方案、配置以及定价策略,无不旨在满足用户的“向往感”。
尤其是那抹紫色,俘获了无数女性消费者的芳心,使小米汽车成为了一种潮流单品。
由此观之,小米汽车的成功,并非仅仅是设计层面的胜利,更是产品战略上的成功。
他们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妥的道路,在“范式”的框架内进行创新,最终赢得了市场认可。
然而,小米汽车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
他们将从掌握核心技术入手,在专业赛道上展现实力,积累自身的科技底蕴,矢志成为一个全球卓越的汽车品牌。
这,才是小米汽车真正的底气所在。
《荀子·劝学》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小米汽车正是在技术与品牌上的不断积淀,方能拥有逐鹿全球市场的信心与实力。
我个人对小米汽车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制造汽车”,更是在“编织梦想”。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坚信,中国品牌同样能够在世界汽车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诚然,这条道路依旧漫长,小米汽车仍需跨越重重关隘。
但只要他们矢志不渝,持续精进,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们定能实现宏伟蓝图。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肺腑之言。
我撰写这篇文章,并非为了替小米汽车摇旗呐喊,亦非为了贬低其他品牌。
我只是希望与诸位分享一些我对汽车设计与品牌发展的浅薄见解。
那么,您对小米汽车的设计有何看法?
您认为他们能够最终取得成功吗?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让我们一同探讨!
全部评论 (0)